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材料一:他向清朝当朝皇帝上书,并沉痛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
材料二:法国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三: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经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损毁及抢劫之损失,其祥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请回答:
(1)材一中的“他”是谁?他向清朝的哪位皇帝上书?
(2)你怎样评价材料一中的“他”?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材料二中的“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 付诸一炬”指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一年?“两个强盗”分别指哪个国家?(1+1+1+1,共4分)
(4)材料三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参与这次战争的国家有哪些?(1+4,共5分)
近期,电影《古田会议》开机仪式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举行。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此开展"认识红色闽西"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准备】
(1)除人物访谈外,请你再提供两种认识"红色闽西"的渠道。
【活动过程】小组确定了三个主题(如右图)进行
探究活动。
(2)围绕主题A ,小组收集到有关 "飞夺泸定桥"的资料,你知道该事迹的指挥者是哪位闽西籍将领?
(3)你认为《古田会议》应该列入哪一主题?(写出字母即可)为什么?
【活动总结】
(4)"认识红色闽西"活动成果汇报会将在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请你拟定一条宣传语。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抗争和探索中不断走向觉醒、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写出与"甲午战败割台"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摘编自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面对材料一中"苏俄农民的气愤和不满",列宁实施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图中A、B两个时段美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导致这两个时段失业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写重大事件名称)。
(3)两国为应对危机采取了什么共同的调整方式?这给了你怎样的历史感悟?
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小历、小史有不同认识(如下图)。你同意他们俩谁的意见?为什么?
沿着以丝绸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列出为此商路成功开辟的功臣一位。
材料二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丝绸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
材料三据中新网北京3月31日电,英、发、意、德等许多西方国家纷纷摆脱美国的阻拦,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目前已增至30个,另有14个国家也已提出了正式申请。
(3)许多西方国家纷纷摆脱美国的束缚,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一种什么现象?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