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称:称赞 |
| B.食不重肉重:重叠 |
| C.虽详与善详:通“佯”,假装 |
| D.是章朕之不德也章:显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又缘饰以儒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 B.故人所善宾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 C.力行近乎仁吾尝疑乎是 |
| D.因赐告牛酒杂帛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
| A.天子以为谦让 | B.淮南、衡山谋反 |
| C.终无以报德塞责 | D.遭遇右武 |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
| 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 |
| 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
|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不。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识,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永建元年,迁尚书仆射。是时,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②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寻永平中,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 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诩好刺举,无所回容,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
(取材于《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
【注】①四府: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
②匈匈:喧扰貌。
③蠲:juān:免除。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修府辟:征召
B.悉贳其罪贳:赦免
C.又潜遣贫人能缝者潜:暗中
D.以采綖缝其裾为识识:识别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若弃其境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D.修善其言,更集四府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诩不养理解:不是虞诩我不赡养她
B.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理解:郡县长官听任因罪受处罚的百姓交钱赎罪 C.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理解:贫困百姓写状子告发收取百万钱以上的郡县长官
D.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理解:州郡长官拿差役的钱向贫困的人放贷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分别直接表现虞诩有谋略和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A①如使豪雄相距,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
②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
B.①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
②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C.①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②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
D.①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
②诩好刺举,无所回容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虞诩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欣赏他,想让他做府吏,但他婉言回绝了,直到祖母去世,服丧完毕,才离家为官。
B.虞诩认为凉州处于汉军背后,是汉军的大后方,失去了凉州的支援,羌胡东进,汉军将难以抵挡,因而反对放弃凉州。
C.宁季等贼人在朝歌作乱数年,虞诩临难被任命为朝歌长官,到任后巧用妙计将乱贼平定,表现出了他的足智多谋。
D.永建元年,虞诩升任尚书仆射。郡县长官借“谪罚输赎”的方式私自敛财,虞诩上书揭露,使“谪罚输赎”从此停止。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一10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日:“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闻之过过:错误。
B.天子受籍受籍:授位或赐给封地。
C.立为大伯大伯:即“太伯”,霸主。
D.惟恐失抎之抎:通“陨”,坠落。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B.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我欲因之梦吴越。
C.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毂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于是举士五人任官。吾祖死于是。
8.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理解: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理解:宣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
理解:于是宣王快步走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去。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理解: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让自己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9.下列全都能表现齐宣王有得到人才愿望的一项是()
①先生徐之,寡人请从。②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③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④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
⑤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A.②⑤⑥B.①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公王斗具有“直言正谏”的可贵品格,这从“斗趋见王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B.王斗列举先王桓公的事迹,并拿桓公与宣王作比较,直接指责宣王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使宣王勃然大怒。
C.齐王虽然有得到人才来治理国家的良好愿望,但因缺乏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致使齐国贤才未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应有的开明,这样的君王值得称赞。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阝止,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宾服:归顺
C.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犹漆黑之以(之)为器B.(以)缯帛为茵褥
C.既已得(由余)矣,举兵而伐之D.故霸(于)西戎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国君奢”的一组是()
①饭于土簋,啜于土铏②觞勺有彩,为饰弥侈
③四壁四帷,茵席雕文④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
⑤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⑥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⑤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戎的臣子由余,深谙治国之道,他的一席话引起了秦穆公的担忧。
B.戎王中了内史廖的计谋,沉溺女乐,不理政事,不听劝谏,而亡其国。
C.秦穆公本是奢侈的君主,但他能听贤纳谏,痛改前非,终称霸西戎。
D.同是失国,舜禹失去的是属国,夏后氏、西戎王失去的是自己的国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重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踺(gāo jiān,弓箭袋),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yí洗手注水的器具)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昌盛
B、晋侯无亲,外内恶之恶:憎恶
C、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固:居然
D、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称:声称,提出
1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B、则何以报不谷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国以鄙远
C、 君之余也 D、乃送诸秦
何厌之有乃号令于三军曰
1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2)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车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巡
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 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置二簿识民善恶 识:识别 | B.以行劝惩劝:奖励 |
| C.至是钟数延见延:邀请 |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 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
| B.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 C.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 D.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况钟刚一上任,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狠狠惩治了苏州那些舞文弄墨以奸求利的豪强猾吏,接着痛斥属僚中的一些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
|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不仅办事周密,而且下大力气惩恶扬善,兴利除害,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
| C.因当初平思忠对况钟有恩,况钟上任后,知恩图报,不仅邀请他相见,待他礼节非常周到,还命令自己的两个儿子侍奉他。 |
|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示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直至死于任上。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苏州的知府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都没有一个比得上况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