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给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
①既加(     ),益慕圣贤之道。②(     )其欣悦。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学(      )   (2)无从书以观(       )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媵人持汤沃灌。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下列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用原文回答)
①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
②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
③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君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②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③华峤《谱叙》曰:“歆为下郢令,汉室方乱,乃与同志士郑太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之,歆独曰:“不可。今在危险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今无故收之,不知其义。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卒共还,出之而后别。
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⑤世以此定人之优劣。
【注】①胡贼:古代对北方匈奴人的蔑称。②乡:通“向”。③赞:古代文体名称。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岂 荀 巨 伯 所 行 邪
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胡贼攻郡()(2) 远来视()
(3)友人有疾,不忍之()(4)皆哀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
阅读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
阅读全文,简要概述世人 “定人之优劣”的标准,并结合文中某一个人物作简要分析。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问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意义。
①乐:②可:
③寥:④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②段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两处写景,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
有人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写得摇曳生姿。请你展开想象,至少用两种修辞,将这美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不少于60字)。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相1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2,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3以子为爱4,且不华国5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1相:辅助。2上卿:古代最高的官衔。3其:表推测,“也许、大概”的意思。4爱:吝啬。
5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然则何时而乐耶?()(2)人其以为爱。()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忧人之父兄食粗衣恶,我美妾与马
B.有心旷神怡入无法家拂士
C.或异二者为无衣帛
D.处江湖之远则忧君人以子为爱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古仁人的远大政治抱负,但表现方式不同,甲文主要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采用了的方式。
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
解释加点的字。
(1)每以天下己任 ()(2)予尝古仁人之心()
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参知政事守邓州滕子京守巴陵郡 B.或二者之为渔人甚
C.范仲淹二岁孤已夕阳在山 D.居庙堂高辍耕垄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甲段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乙段文字讲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第二层是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第三层是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两段选文中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请问此句在这两篇文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赦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B.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得道者多助
C.勤学而无烛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乃与其佣作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文两文都阐述了人才的成长过程,但[甲]文侧重写_____________对人才的影响;[乙]文侧重写___________是成长的必须。
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