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味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
C.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会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D.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可以让它们成为文化产品的内容介绍给国际社会。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B.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C.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从容的气度都属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D.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这些内容。

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D.《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 语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写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之前,先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逆光里的白洋淀
李骏虎
①白洋淀,在秋日的长空下,有些肃穆,有些神秘,有些苍凉。天是浅蓝的,云像云一样白白地铺开在蓝色的背景里,仿佛凝滞不动,让人感觉是在油画里;又仿佛闲庭信步,让人的心也悠然飘荡起来。水是墨绿墨绿的,在逆光里,是无边大的一块绿玉,木船朽黑的船帮无声地划开它,让人的心感到疼。那些苇草,密密地,挤挤地站着,看着;芦苇丛中欲言又止的港汊,想告诉你一些历史,或者一段神话,来不及,它自己却神秘地消失了,让人看也看不透,想也想不通。蔓延的绿苇不绝于目,昔日的歌声与枪声依稀入耳。白洋淀,神秘的历史,诗意的开始。
②水浅一些的地方,开始有了荷叶。仲秋后,不是看荷花的季节,连莲蓬都被摘走了,残败的荷叶和水草一起开始腐烂,成为有营养的物质,给另一些水里的生物提供生机。芦苇已经渐成衰草,但依然站立,互相借力,手挽着手,秋日的长空云卷云舒,仿佛风烟,成为背景。在五月里,它们的头顶曾经生长出三五片阔阔的芦叶,被摘去包了粽子。能用来包粽子的芦叶,其实不过三五厘米宽,所以需要细细地缠,比阔大的竹叶包的粽子更耐人寻味。
③我们的船,共有七艘,木船,有桨和篙。这些船,是渔民用来谋生计的,平时打渔,旅游旺季就载客观光,他们没有导游词,也不会讲白洋淀的革命历史,他们会的是划船和检查水下网子里的鱼,让你来看。船老大,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吧,想出的第一个主意是摘荷叶,让你顶在头上遮太阳。荷花密布的水域,水浅得很,埋伏着密密麻麻的网子。船老大在船头的水里插上竹篙,伏下身去拉起一个网筒来,有青蛙,有螃蟹,有拇指大的鱼和透明的虾米,偶尔,会有一条抓也抓不牢的泥鳅。泥鳅像软泥一样滑。许多带壳的水生甲虫,扁扁地爬在那里,鱼目混珠。
④船老大良莠不分,将这些爬爬沙沙、蹦蹦跳跳的生物悉数扔进船舱,让你看,让你玩。这样的情景,二十几年前我在村西的小河里司空见惯,而今,小鱼小虾和扁扁的水虫在我们那里灭绝多久已经不能记起,白洋淀的水,依然是它们的王国,它们的乐园。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这里没有冰冷的水寒,我恍惚产生了要钻进水底的欲望。我们把所有的鱼虾都放生了,船老大也不生气,或许它们太零碎,他看不到眼里;或许今天他不是渔民,有载客的收入,不必再去计较收获与得失。那些网子,都是他自己的,鱼虾是他网里的鱼虾。
⑤白洋淀,不见孙犁先生笔下月光里编席的妇女,也不见她们身下雪片般翻飞的苇片,也许,不是季节,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然而,船头划开水面,竟然没有声息,没有风,没有雨,听不到风尘的呼吸;没有诗意,只有静寂,还有淡淡的,水草的气息。
竹篙慢溯,桨声耶刈,光影在碧玉中跃动,白洋淀,在逆光里延伸到无限。所有的欢声喧哗,沉入水底,任你凝神,也无寻迹。
第②段为什么要插入“在五月里芦叶包粽子”的情景?
分别说说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
②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
用一个词语概括船老大的特点?这一人物形象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文章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本文题为“逆光里的白洋淀”?你是怎样看待这“逆光里的白洋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未有,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大多数科学家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其流动方向发生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关于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可能是对流的偶然特性,即磁极倒转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极的倒转。有人还进一步认为,这种过程的间隔时间从3万至100万年不等。发生这种情况时,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是经过一万年的逐渐消失,然后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过程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他们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仅需几千年就可实现。另一观点认为,地球磁场的倒转并非“随机”事件,而是有一定规律,是可以预报的。只是由于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两极倒转过程中磁场消失的时间共有多长,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两极磁场倒转导致的磁场消失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星期。
尽管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但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地球磁极倒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将影响整个自然界。专家们指出,最大的灾难莫过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平时,这些宇宙射线在太空中就被地球磁场吞没了。然而地球两极倒转过程中一旦地球磁场消失,这些太阳粒子风暴将会猛击地球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这一天如果真的到来,一些低轨道人造卫星也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电磁风暴的吹打中,不久就会被完全摧毁。另外,许多靠地球磁场导航的生物,诸如燕子、羚羊、鲸鱼、鸽子和趋磁性细菌等,都会迷失方向。有的科学家甚至因此怀疑,地球磁极倒转曾是古人类文明覆灭的原因。
在地球磁场发生倒转直至新磁场产生之前,地球磁场的强度将逐渐减弱。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们近百年来一直关注着地球磁场强度的变化。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下列有关“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质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磁极发生倒转。
B.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场磁极的倒转。
C.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有一定的规律,即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只是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D.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磁场倒转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磁极中心倒转产生的。
B.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
C.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D.目前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一般需几千年就可以实现。

根据文意,概括“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后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又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地质力学认为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水平运动则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却招致到会的外国的地质学家们轻蔑一笑的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再次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的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收集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由于抗战爆发,10年后才得以出版。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他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的。
B.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认为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其中的构造体系又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C.在北大地质系,李四光开始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并创立地质力学,在这期间,他主讲的是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在教学的同时,他从未放松过研究工作。
D.李四光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可以佐证这个学术观点,但在当时,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E.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这才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他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公开承认。
选文是怎样表现李四光矢志不渝地从事地质力学研究的,请加以简单概述。
李四光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地质力学研究的?试分项简述。
有人认为李四光成功于“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有人认为他在高校任教,又勤于实践探索,“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E.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结合小说加以概括。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