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看竹图》记
(清)朱彝尊
宁都魏叔子与予定交江都,时岁在辛亥。明年,予将返秀水,钱塘戴苍为画《烟雨归耕图》。叔子适至,题其卷。于是叔子亦返金精之山,苍为传写作《看竹图》,俾予作记。
  予性癖好竹。甲申后,避兵田舍,凡十余徙,必择有竹之地以居。其后客游大同,边障苦寒,乃艺苇以代竹。既而留山东,见冶源修竹数百万,狂喜不忍去。归,买宅长水上,曰“竹垞”。叔子过予,言金精之峰十有二,其一曰翠微,易堂在其上。梧桐、桃李、橘柚皆植,独竹不生,种之,自叔子始。近乃连冈下上,无非竹者。盖予两人嗜好适同也。珍木之产,由两叶至寻尺,岁久而林始成。又或萎于霜,或厄于闰。若夫竹,苟护其本,则末乃直上,匪特有君子之守而已。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
叔子居易堂读书且二十年,天下无知叔子者。一旦乘扁舟,下吴越,海内论文者,交推其能,若竹之解于箨而骤干夫烟霄也。文章之为道亦犹种竹然务去其陈根疏而壅之其生也柯叶必异然则叔子毋恃其已学者而可矣
注释:
①魏叔子:魏禧,字叔子,江西宁都人。名模清初著名散文家。
②戴苍:清代画家。善写照,亦工山水人物。
③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明亡。
④易堂:魏禧的书斋名。
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作记俾 :使,让。
B.乃苇以代竹艺:种植
C.盖予两人嗜好同也适:恰好
D.若竹之解于箨而骤夫烟霄也干:竹竿

下列划线词语,选出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则末直上今其智反不能及
B.乃艺苇代竹于是乘其厉声
C.后客游大同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匪有君子之守而已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画的题记。作者酷爱竹子,文章选取了几件事,写对竹的喜爱,也写了与魏叔子的友情和共同爱好。
B.作者他讲学念书的地方,本来没有什么竹子,自他种上了竹子后,规模不断壮大,以至于满山遍野都是竹子。
C.作者从竹图联想到种竹,又从种竹联想到文章和做人之道。可谓意味深远。
D.文章最后一句是作者直言不讳地向魏叔子提出忠告:“叔子你这样有才学的人也要不断学习,不要只依靠已有的学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后,避兵田舍,凡十余徙,必择有竹之地以居。
                                                                            
(2)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
                                                                          
用“/”号给划虚线的句子句读。
文 章 之 为 道 亦 犹 种 竹 然 务 去 其 陈 根 疏 而 壅 之 其 生 也 柯 叶 必 异 然 则 叔子 毋 恃 其 已 学 者 而 可 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
太祖得巢湖水师,善长力赞渡江。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太祖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为帅府都事。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徙江南富民十四万田濠州,以善长经理之,留濠者数年。七年擢善长弟存义为太仆丞,存义子伸、佑皆为群牧所官。九年以临安公主归其子祺,拜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修妇道甚肃。光宠赫奕,时人艳之。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帝手诏条列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策:谋划
B.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董:监管
C.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徙:迁移
D.光宠赫奕,时人艳之艳:羡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B.又娴于辞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四年以疾致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B.李善长表面宽和而内心刻薄,奏请朝廷罢免了和他争权的李饮冰、杨希圣,又逼迫和他发生矛盾的刘基告老辞官。
C.定国后,李善长光宠赫奕,弟弟李存义擢为太仆丞,侄子李伸、李佑都担任了地方官员,儿子李祺成了驸马,拜驸马都尉。
D.胡惟庸因李善长推荐,一直做到丞相,后来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杀,李善长自己也因受胡案牵连致使自己连同妻子以及其他亲属七十余人被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译文: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译文:
(3)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
译文: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民饥,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世忠极言其弊,因条上兴水利、复常平①二事,多施行。已,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②,乞赐爵谥,崇庙食,且录其子孙,复其族属,为忠义劝。章下礼官,寝不行。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因马市令家人以违禁彩缯易马,番人因阑入私易铁器。既出塞,复潜兵掠蔚州,陷马营,转剽中东二路。英等拥兵不救.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甲。十一年,事发,世忠往勘。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因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英落职•振召还,昶及参将李屿等俱逮问。
寇犯延绥、大同,世忠言:“国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近军政日坏,精卒不能得一二万人。此兵足忧也。太仓之储,本以备军。近支费日广,移用日多。倘兴师十万,犒赐无所取给。此食足忧也。正统己巳之变尚有石亨、杨洪,迩所用赵昶、刘淮之属,先后皆败。今王玺、马异又以失事告。此将帅足忧也。国家多事,大臣有以镇之。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国势乎?此任人足忧也。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天变屡征,火患频发。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此天意足忧也。”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其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理边屯,世忠往蓟州。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从之。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世忠故方鲠,朝议宽之,得免。再迁大理少卿。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冠在河套,逐之失利,乃引疾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方粮仓。②建文朝殉难诸臣:建文四年,朱棣夺位,改号永久•建文朝部分遗臣自杀殉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俟:等待
B.复其族属,为忠义劝劝:劝说
C.番人因阑人私易铁器易:交换
D.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闻闻:报告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吴世忠为他人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
②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
③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
④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
⑤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
⑥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发生饥荒时,吴世忠主张兴修水利、恢复官仓,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大多得到施行。
B.吴世忠将神英等官员拥兵不救蔚州的实情上奏皇帝,皇帝认为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将他们一一逮捕。
C.吴世忠认为当朝在“兵、食、将帅、任人、民心”等方面都存有忧患,而且天象变化,灾难频发,实在令人担心。
D.吴世忠为官多有建树,虽因刘瑾事件遭弹劾,但因一向正直被朝廷宽免。后在河套之战中失利,于是托病归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3分)
(2)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3分)
(3)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
方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
斌出为潼关道副使。十六年,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都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四年,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不俟诏下,即行咨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赈淮安。斌赴清河、桃源、宿迁、邳丰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革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骛。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著:书写、记载
B.斌策玉廷必变计策:策反
C.上卒免汉臣罪卒:最终
D.籴米湖广籴:买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概以叛书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①《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谚谓其山曰“肉山”
②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3.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主张对坚持节操的前明大臣不可以一概视为叛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这一主张是称赏叛逆,于是拟定诏旨对他严加饬责,顺治帝特地将这两人召至南苑劝阻他们。
B.明将李玉廷已约定投降清廷,因郑成功进攻江宁而改变主意,起兵策应;但汤斌早有准备,最终擒获了李玉廷。
C.淮、扬、徐三府遭遇水灾时,汤斌处事果敢,他不待朝廷的批准,就发咨文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粮赈济淮安,自己则前往清河、桃源等州县察访赈灾。
D.汤斌重视政教风化,规定吏民穿着,革除陋习,破除迷信,这些措施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
译文:
(2)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
译文:
(3)汉臣应诏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彦超,大名临清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
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宰节度,命讨之。彦超督战舰破其水寨,乘胜拔之。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甚众。
显德初,刘崇南寇,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从战高平。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翌日,州将董希颜果降。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之下,擒其守将安彦进,献行在。师还,诏率所部浚胡芦河,城李晏口。工未毕,辽人万余骑来侵,彦超击败之,杀伤甚众。
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彦超为前军行营部署,败淮南军二千于寿州城下。吴兵水陆来援,谷退保正阳,吴人蹑其后。会李重进兵至,合势急击,大败吴人三万余众,追北二十余里。
宋初,加兼中书令。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
太平兴国六年,封分邻国公。七年,彦超语人曰:“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我年六十九,当自知止。”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彦超既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
开宝初,彦超自凤翔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俱侍曲宴。太祖从容谓日:“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知旨,即前奏日:“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行德等竞自陈夙昔战功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 ”翌日,皆罢行德等节镇,时议以此许彦超。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A.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权:暂时代理官职
B.追北二十余里北:败军
C.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斥:斥责
D.时议以此许彦超许:称许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超识时务的一组是( ) ( )
①乘胜拔之②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
③奉表待罪④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
⑤表求致仕⑥居处服用,咸遵俭约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彦超南征北战,作战善于谋略,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功劳,深得君王的信赖重用。但他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
B.王彦超在进攻汾州、石州时,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部署。既攻克了城池,又保护了士兵,充分显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王彦超面对太祖的问题,巧妙应对,既使太祖感到高兴,又让自己摆脱了窘境。第二天还上表请求太祖处治自己“失言”的罪过,讨取君王的欢心。
D.当太祖想“释兵权”的时候,王彦超心领神会,请求告老还乡。七十岁时又明哲保身,上表朝廷请求退休,过起节俭的生活。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
译文:
(2)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
译文:
(3)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国,臣之愿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景延广,字航川,陕州人也。父建善射,尝教延广曰:“射不入铁,不如不发。”由是延广以挽强见称。事梁邵王友诲,友诲谋反被幽,延广亡去。后从王彦章战中都,彦章败,延广身被数创,仅以身免。
明宗时,朱守殷以汴州反,晋高祖为六军副使,主诛从守殷反者。延广为汴州军校当诛。高祖惜其才,阴纵之使亡,后录以为客将。高祖即位,以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从领宁江军节度使。天福四年,出镇义成,又徙保义,复召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徙镇河阳三城,迁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天平。高祖崩,出帝立,延广有力。颇伐其功。初,出帝立,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而已,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夺。契丹果怒,数以责晋,延广谓契丹使者乔莹曰:“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卫子中国自册,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莹知其言必起两国之争,惧后无以取信也,因请载于纸,以备遗忘。延广敕吏具载以授莹,莹藏其书衣领中以归,具以延广语告契丹,契丹益怒。
明年春,契丹入寇,延广从出帝北征为御营使,相拒澶、魏之间。先锋石公霸遇虏于戚城,高行周、符彦卿兵少不能救,驰骑促延广益兵,延广按兵不动。三将被围数重,帝自御军救之,三将得出,皆泣诉。然延广方握亲兵,恃功恣横,诸将皆由其节度,帝亦不能制也。契丹尝呼晋人日:“景延广唤我来,何不速战?”是时。诸将皆力战,而延广未尝见敌。
契丹已去。延广独闭壁不敢出。自延广一言而契丹与晋交恶,凡号令征伐一出延广,晋大臣皆不得与,故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延广为言。契丹去,出帝还京师,乃出延广为河南尹,留守西京。
延广居洛阳,郁郁不得志。见晋日削,度必不能支契丹,乃为长夜之饮,大治第宅,园置伎乐,惟意所为。后帝亦追悔,遣供奉官张晖奉表称臣以求和,德光报曰:“使桑维翰、景延广来,而割镇、定与我,乃可和。”晋知其不可,乃止。契丹至中渡,延广屯河阳,闻杜重威降。乃还。
德光犯京师,行至相州,遣骑兵数千杂晋军渡河趋洛,以取延广,戒曰:“延广南奔吴,西走蜀,必追而取之。”而延广顾虑其家,未能引决.虏骑奄至,乃与从事阎丕驰骑见德光于封丘,并丕见锁。延广曰:“丕,臣从事也,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丕乃得释。德光责延广曰:”南北失欢,皆因尔也。”召乔莹质其前言,延广初不服,莹从衣领中出所藏书,延广乃服。遂叱而锁之。将送之北行,至陈桥,止民家。夜分,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延广身被数创被:蒙受,遭受
B.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夺夺:争夺,抢夺
C.因请载于纸载:记载,记录
D.度必不能支契丹支:支撑,对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景延广“有勇”和“无谋”的一组是(3分) ( )
A.由是延广以挽强见称。友诲谋反被幽,延广亡去。
B.延广身被数创。延广按兵不动。
C.翁要战则来。延广敕吏具载以授莹。
D.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景延广在父亲的指导下练就一身武艺,辗转数主,终于遇到了赏识他的晋高祖,从此身兼数职,大权在握,渐渐骄狂起来。
B.新皇帝继位时许多大臣认为应该像晋高祖石敬瑭在世时那样向契丹称臣,景延广却极力反对,觉得称孙就可以,表现了景延广的民族气节。
C.耶律德光对景延广说:“南北失欢,皆因尔也。”这话其实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原因是契丹对后晋一直蠢蠢欲动,而景延广“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的话只是引发战争的一个导火索而已。
D.景延广活着的时候没有完全打败契丹,也曾消沉过,但最后的果断自杀也算对得起他那句“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的话。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以延广语告契丹,契丹益怒。(4分)
译文:
(2)诸将皆由其节度,帝亦不能制也。
译文:
(3)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