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
图1 图2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 将1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写出发生反应的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 ,集气瓶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实验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其中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
(3)这个实验可否用硫或者木炭来代替红磷 (填“是”或者“否”)原因是
。
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16分)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右下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①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③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该气体(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④广口瓶中水的作用是
(2)某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的天然水,经吸附、沉淀、过滤等初步净化处理后再加热煮沸,在盛水的器具上会有水垢生成,则这种煮沸前经初步净化处理后的水是。(填“软水”或“硬水”)。
(3)下列对有关水资源认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水体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
C.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
D.河北属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用水问题 |
如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试回答:
(1)盛在仪器A中的物质常用红磷,反应的现象是(46)。该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式为(47)
(2)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48)。
(3)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有(至少回答2条)(49)、(50)。
(4)如果把A中的红磷换成木炭,请问如何改进这个实验使之成功呢?
改进方案 |
改进原理 |
(51) |
(52) |
木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式为(53)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铬与常见金属铝、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铬(Cr)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的致密氧化膜。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铬(CrSO4)
【提出猜想】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Cr>Al>Cu猜想②:Cr>Cu>Al 猜想③:Al>Cr>Cu 猜想④:Al>Cu>Cr
【讨论交流】根据已学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已查阅的资料分析,肯定不能成立的是猜想和猜想(填序号)。
【实验设计及过程】请将表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室温下,将大小相同并打磨光亮的铬片、铝片、铜片分别浸入盛有体积相同、相同的稀硫酸的试管中。 |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缓慢,铝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铜片表面。 |
猜想 (填序号)成立。 |
【实验反思】
(1)将金属片投入稀硫酸前应先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A.除去金属表面氧化物,有利于直接反应
B.使金属表面光亮,便于观察现象
C.使金属表面温度升高,提高反应温度
(2)有同学提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还可以依据“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是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为了验证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化合物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化合物溶液中③把甲放入丙的化合物溶液中你认为该方案中的(填序号)没有必要做。
化学老师交给九年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猜想】猜想Ⅰ:没有变质;猜想Ⅱ:全部变质;猜想Ⅲ: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表所示:
盐溶液 |
NaCl |
Na2CO3 |
BaCl2 |
pH |
等于7 |
大于7 |
等于7 |
【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称取一定质量的上述NaOH固体样品溶于足量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入过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 |
说明久置固体中含有Na2CO3 Na2CO3 |
|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1)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片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出pH。 |
pH=11 |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填化学式) |
上述步骤(1)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______是正确的。
【反思】久置的NaOH变质的原因是____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①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化工产品为纯碱和氯化铵。
②生产原料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MgCl2和CaCl2)及不溶性杂质。
③生产原理:NaCl+ NH3 + CO2 + H2O= NaHCO3↓+ NH4Cl,分离得晶体A,并使其充分受热,即可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氯化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NH4Cl△NH3↑+HCl↑。
⑤部分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问题讨论】
(1)溶液A中的溶质有NaCl和、,操作Ⅱ的名称为。
(2)上述流程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粗盐中的。
(3)写出加入Na2CO3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填序号)。
A.CO2 | B.NH3 | C.HCl | D.NaOH |
(5)根据上述信息,请你设计实验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组成确定】
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6)由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写化学式)。
【含量测定】
同学们为了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假定只有(6)中的杂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7)甲组实验:取10.0 g纯碱样品,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直至样品中无气泡冒出。充分加热蒸发所得物质并干燥、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10.9 g。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8)乙组实验:取10.0 g纯碱样品,利用右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C增重了3.5g(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结束后,发现乙组测定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