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 )
①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标志着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③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国际劳动大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实现: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奴隶),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这一分工最早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 B.工业革命时期 |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仿效。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
|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
|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
|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
《邓小平年谱》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
|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
|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
|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生丝的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茶和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 B.生产茶、丝者获利甚丰 |
| C.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