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盆水仙花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括号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老头闯课堂→“我”善待老头→同学帮老头→( )→( )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请赏析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1)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文中划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我的叔叔于勒》……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 分)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世界博览》,有删改)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
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
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第①段中划线的“或许”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阅读皮·阿用徳的《老师的吻》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查理·罗斯在1901年读高中毕业班时是最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他的英文老师蒂莉·布朗小姐,年轻、漂亮、富有吸引力。
②大家都知道查理颇得布朗小姐的青睐,由于布朗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师,这就给查理心理上带来许多压力。
③他得比其他同学多读多学一点才成。尽管如此,别人还是在背后取笑他,他们说,查理将来若不成为一个人物,布朗小姐是不会原谅他的。
④正如你所想象的,查理后来真的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大概与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毕业祝辞完毕后,开始发毕业证书。当查理走上台去领取毕业证书时,受人爱戴的布朗小姐站起身来,出人意外地向他表示了个人的祝贺——她当众吻了查理!
⑤不错,查理曾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辞,他也曾担任过学校年刊的主编,他也曾是“老师的宝贝”,但这就足以使他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耀吗?
⑥毕业典礼之后,人们本以为会发生哄笑、嚣叫、骚动,结果呢?却是一片静默和沮丧。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男孩子们,对布朗小姐这样不怕难为情地公开表达自己的偏爱感到愤恨。有几个男孩子包围了布朗小姐,为首的一个质问她为什么如此明显冷落别的学生。
⑦布朗小姐并不惊慌,她说查理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她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人有出色的表现,她也会吻他们的。她说她不会食言的。
⑧如果说这番话使别的男孩感到好受些,它却使查理·罗斯感到更大的压力。他已经引起了别人的嫉妒,更是少数坏学生攻击的目标。他决心毕业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之一吻。
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他异常勤奋,先进入了报界,后来终于大出风头,他被亨利·杜鲁门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
⑩现在看来,查理·罗斯被挑选担任这一职务绝非偶然。原来,在1901年毕业典礼上带领那群男生包围布朗小姐并告诉她自己感到受到了冷落的男孩子正是亨利·杜鲁门本人。布朗小姐也正是对他说:“去干一番事业,你也会得到我的吻的。”
11因此,毫不奇怪,查理·罗斯就职后的第一项使命就是接通密苏里州独立城蒂莉·布朗小姐的电话。罗斯向她转述了美国总统的问话: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我现在所做的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
(选自《我们钓住那条鱼》,有删改)阅读全文,说说以“老师的吻”为题有什么作用。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说出你对第④段中划线词语“出人意外”的理解。
(2)简要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文章以美国总统的问话为结尾,有什么效果。
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④段中三位老师的举动,尝试结合材料陈述欣赏这些老师的理由。
【链接一】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魏巍《我的老师》)
【链接二】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于漪《往事依依》)
阅读韩如意的《态度创造快乐》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么祥和兴奋。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②“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③“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④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⑤“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她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⑥看来,快乐与态度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
⑦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革”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⑧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⑨“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⑩由此可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 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文章开篇讲了一个故事,请分析其作用。
下面这段话也是就“态度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请联系上文,用简明的语言谈谈它们对你人生的启示。
【链接材料】一个人是一首曲,当你播放迪斯科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随你跳舞;但当你播放哀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只会随你流泪。一个人是一团火,可点燃身边的柴;但一个人也可能是块冰,会冷却身边的炭。
阅读《钓鱼岛》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说起钓鱼岛,人们应当不会陌生。但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②中国渤海、黄海全为大陆架浅海,黄海南部与东海大陆架连在一起。东海的东部有一条深海槽,称为冲绳海槽。它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150千米左右,最深处2700多米。
③东海大陆坡就是从东海大陆架到冲绳海槽的大斜坡,高差可达2500多米。东海大陆架也是一个巨大的盆地,深约4000米。盆地的边缘是一列海底山岭,拦截了从中国大陆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渐渐把这约4000米深的盆地填平成浅海;而山岭的向海一侧是冲绳海槽,火山物质从地下深处喷上来,使海槽开裂扩大,朝着大洋方向演化。
④东海大陆架边缘的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地质上,它是台湾东部山岭的延伸,它们拦截了长江、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及有机营养物,形成约4000米厚的堆积层(其中富含石油、天然气)。如果没有中国大陆河流供应泥沙物质,东海也像冲绳海槽一样,是个深几千米的充满海水的海盆。因此,从这方面看,东海大陆架、大陆坡是中国东部陆地及山脉的自然延伸,是中国陆地物质养育形成的。而冲绳海槽作为一个天然分界,把中国沿岸的大陆架、大陆坡与琉球群岛海域隔开,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海洋区域。
(选自《海洋百科》,有删改)第④段中划线的“自古以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简要说说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钓鱼岛如何成为大陆架的一部分,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其形成过程。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 来
(1)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2)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3)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4)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5)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6)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7)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8)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9)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10)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11)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12)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13)麦、黍、瓜、麻、菽。
(14)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15)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16)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阅读下面这句话,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
结构: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