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
③之陈 ( )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6分)
答:①原因:
②启示: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下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还要不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时人莫之许也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B.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C.①孤不度德量力②度已失期 |
D.①遂用猖蹶,至于今日②贤能为之用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主器之。
A.将军岂愿见之乎 | B.辍耕之垄上 | C.专诸之刺王僚也 | D.以伤先帝之明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文章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阅读第一卷中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
B.人恒过过:错误 |
C.乃喟然而叹曰乃:于是,就 |
D.故述往事故:因此,所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
B.朝而往,暮而归乃喟然而叹曰 |
C.舜发于畎亩之中是余之罪也夫 |
D.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欲遂其志之思也 |
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chéng) | B.荷担者三夫(hè) |
C.穷匮(guì) | D.始龀(chèn) |
下列通假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始一反焉(通“返”) | B.甚矣,汝之不惠(通“慧”) |
C.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 D.一厝朔东(通“错”) |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方圆) | B.杂然相许(赞同) |
C.聚室而谋(谋划) | D.且焉置土石(而且) |
与“聚室而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 B.而山不加增 | C.黑质而白章 |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请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