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1) N (2)Ne
(3) S (4)Ca
(5)29Cu (6)32Ge
I、为减少温室效应,科学家设计反应:CO2+4H2→CH4+2H2O以减小空气中CO2。
(1)若有1mol CH4生成,则有molσ键和molπ键断裂。
(2)CH4失去H—(氢负离子)形成CH+3(甲基正离子)。已知CH+3的空间结构是平面正三角形,则CH+3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Ⅱ、金属原子与CO形成的配合物称为金属羰基配合物(如羰基铁)。形成配合物时,每个CO提供一对电子与金属原子形成配位键,且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和CO提供的电子总和等于18。
(3)金属羰基配合物中,微粒间作用力有(填字母代号)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4)羰基铁是一种黄色油状液体,熔点-21℃、沸点102.8℃。由此推测,固体羰基铁更接近于(填晶体类型)。若用Fe(CO)x表示羰基铁的化学式,则x=。
III.研究表明,对于中心离子为Hg2+等阳离子的配合物,若配位体给出电子能力越强:则配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的配位键就越强,配合物也就越稳定。
(5)预测HgCl42-与HgI42-的稳定性强弱,并从元素电负性的角度加以解释。
答:HgCl42-比HgI42-更(填“稳定”或“不稳定”),因为。
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NH4+、 K+、 Na+、 Mg2+、 Ba2+、 Al3+、
Fe3+、Cl-、Ⅰ-、 NO3-、CO32 -、SO42-中的几种,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pH试纸检验,溶液呈强酸性;
(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振荡后CCl4层呈紫红色;
(3)另取出部分溶液,逐渐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在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溶液均无沉淀产生;
(4)取出部分上述碱性溶液加Na2C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5)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确定①该溶液肯定存在的离子是;②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不能确定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确定其中的阳离子可利用的方法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1)硫酸铵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二氧化硫、氮气和水,其
成的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
(2)某钠盐A的溶液,实验时有以下一现象:(1)加入Ba(NO3)2溶液时出现白色沉淀,(2)加入Na2CO3,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出该钠盐A为___________(化学式),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酸性条件下:
①KBrO3能将KI氧化成I2或KIO3,其本身被还原成Br2;
②KIO3能将I-氧化为I2,也能将Br-氧化成Br2,其本身被还原成I2。
(1)上述反应所涉及到的粒子氧化性最强的是(填离子符号);
(2)写出一个能证明氧化性Br2>I2的离子方程式;
(3)向含有KI、H2SO4的溶液中加入KBrO3溶液,若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只有I2和Br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要得到1mol还原产物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
四氯化钛(TiCl4)是制取航天航空工业材料——钛合金的重要原料,由钛铁矿(主要成分是FeTiO3)制备TiCl4等产品的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往①中加入铁屑至浸出液显紫色,此时溶液仍呈强酸性。该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
2Fe3++Fe === 3Fe2+
2TiO2+(无色) +Fe+4H+=== 2Ti3+(紫色) +Fe2++2H2O
Ti3+(紫色) +Fe3++H2O ="==" TiO2+(无色) +Fe2++2H+
加入铁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②→③工艺中需要控制条件以形成TiO2·n H2O溶胶,该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在____________________范围。
(3)上述工艺具有成本低、可用低品位矿物为原料等优点。依据绿色化学理念,该工艺流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求写出一项)。
(4)依据下表信息,要精制含少量SiCl4杂质的TiCl4 ,可采用_____________方法。
|
TiCl4 |
SiCl4 |
熔点/℃ |
-25.0 |
-68.8 |
沸点/℃ |
136.4 |
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