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4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③饘:zhān,稠的。 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解释划线的字或短语:
(1)岸芷汀兰 ( ) (2)春和景明( )
(3)辄以水沃面( ) (4)巴陵胜状( )
(5)既长,知其世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人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解释字的意思。
(1)识: (2)欲: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1)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4分)
学弈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b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
为是__________?曰:非然也。按课文内容把文段补充完整。
《学奕》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孟子》
记录了孟子的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诲()之()
援 ()俱()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选自《涉史随笔》)解释加点的词语。
(1)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2)上常临镜:__________翻译下列语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阅读《晏子使楚》,完成小题。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2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苏教版教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缚一人诣(yì)王 | B.生于淮北则为枳(zhǐ) |
C.缚者曷(jiē)为者也 | D.寡(guǎ)人反取病焉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将使楚(2)齐之习辞者也
(3)晏子避席,对曰(4)入楚则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伤仲永》,完成小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人教版教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邑(yì)人奇之 | B.以钱币乞(qǐ)之 |
C.环谒(jiē)于邑人 | D.泯(mǐn)然众人矣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伤仲永(2)借旁近与之
(3)稍稍宾客其父(4)泯然众人矣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识书具。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由“神童”最终变为了常人,说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