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请你说说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 (2)为之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
(3)盖一癞蛤蟆______________ (4) 鞭数十 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翻译下面语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孟子》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②佚:散失。③悯:愤懑。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此之谓大丈夫。
②柳下惠不羞污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中》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
D.家之与家之相篡。(掠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4)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任末 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 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③,削荆 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 ⑤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 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解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腰白玉之环
②媵人持 汤沃灌
③同舍生皆 被绮绣
④常以净衣 易之
(2)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余 之勤且艰若此 |
谓 之行尸走肉 |
B.计日 以还 |
以记其事 |
C. 或遇其叱咄 |
或依林之下 |
D. 则又请焉 |
则何以成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皆以美于徐公。
(5)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序"和"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的"序"重在赠言,乙文的"记"旨在劝谏。
B.甲文详细记叙、生动描写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苦,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专心治学;乙文简要概述,细致描写了任末求学不易、条件之艰,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C.甲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叙描相融,注重细节,言辞恳切,极富感染力。
D.甲文语言朴实,字字辛酸,但并未嗟叹,认为学之成就不在于环境优越,而在于主观努力;乙文语句凝练,情真意切,却伤感失落,觉得条件艰苦,终将影响求学与成功。
(6)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你谈谈自己获得了哪些启示。
文言文阅读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 ①田者。父怒,挞 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 ③ 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 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 |
耳:而已,罢了 |
B.安阳韩性而 异之 |
异:不同 |
C.父怒,挞之,已而 复如初 |
复:又 |
D.冕小儿,恬 若不见 |
若:好像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 更刮目相待 |
是日 更定矣 |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 旦 |
每至晴初霜 旦 |
C.冕因去,依僧寺 以居 |
策之不 以其道 |
D.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
予尝求古仁人 之心 |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古诗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2)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