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则或千或百 ②:项为之强
③:徐喷以烟 ④: 鞭数十: 翻译下列句子 (2分)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找出文中一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成语: 解释: 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1) (2)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小题。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
B.不耻下问(可耻) |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
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①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②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注释】①趣:同“促”,督促。②比降北:等同降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不及以赏()(2)请徒行罚()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救火的人都要赏赐,那么不值得把国家赏给他们。 |
B.(如果)救火的人都要赏赐,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他们。 |
C.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不值得把国都赏赐给他们。 |
D.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国家不足够用来赏赐他们。 |
文中哀公两次说“善”,前者是同意;后者是同意。
这个故事警示当权者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上文出自《陈涉世家》,节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朝史学家、文学家所作。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选文看,陈胜、吴广为何要花费一番周折“并杀两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②于车,人心调③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④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子期,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①王子期:战国时期驾车能手,即王良。②安:安稳。③调:协调。④诱道:引导。此处之“道”,同“导”,不作道路解。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
(1)三易马而三后()(2)而后可以进速致远()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时错了。 |
B.我已经尽力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
C.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
D.我已经尽力了,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过分了。 |
赵襄王“三易马而三后”的根本原因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读了文章后,我们应努力戒除赵襄王身上所暴露的的缺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周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课文选自由南北朝时(人名)所编撰的《》。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死了。 |
B.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所具有的英雄侠气。 |
C.本文主要通过“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表现人物个性。 |
D.本文通过周处的事例告诉我们: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