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7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必先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士(       )
(3)仆之        (       )
(4)官大者,主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不知木兰女郎
B.舜发于畎亩中此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人之述 矣备:完备,详尽浊浪排空排:充满
B. 巫峡通:直到,到达 暮冥冥薄:迫近
C. 此乐何 极:穷尽感 而悲者矣极:十分,非常
D. 长烟一空或:有时 异二者之为或:或许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 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D. 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4.

《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

课外文言文阅读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shuì)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纴:织布机。②发:打开。③简练:挑选。 ④说:游说,劝说。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说人主(2)皆秦之罪也
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读 书 欲 睡 引 锥 自 刺 其 股 血 流 至 足。
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方面的共同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书以观 ∥ 言行一 B.遇其叱咄∥不可
C.未尝稍降色 ∥ 不辛苦 D.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得患失

下列与“以是人多书假余”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策之不其道
C.醒能述文者,太守也 D.不物喜,不以己悲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艰苦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文段先叙无书之苦,继而写借书之难,最后极言求师之艰。
C.“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个细节仅突出天气的寒冷。
D.“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中的“立侍”“俯”“倾”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虔诚和恭敬的求师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蒙骜伐魏

蒙骜帅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 ②高都、汲:地名。 ③恤:体恤,顾惜。④趣(cù):催促。 ⑤持:握着……的手。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帅伐魏

(2)以有魏也

(3)蒙骜遁

2.

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夹岸数百步 B. 珠可历历数也 C. 扶苏以数谏故 D. 数月之后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4.

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崇义琰之曰 (2)同州事物系(3)厉形言
(4)四五十案(5)词彩精(6)降阶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遨游耳。
③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供研墨点笔。

A.①但 ②且 ③以 B.①且 ②为 ③而
C.①以 ②但 ③为 D.①而 ②但 ③以

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