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 于沙上

②不亦 ·

· 危症亦立愈

④终不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 · 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 ·

B.转赠 ·

扶苏 · 数谏故

C.必 ·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 · 窝集遇三盗

D.以箧 ·

· 势竞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甲】文的启示:   

【乙】文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文言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本文作者为代(朝代)文学家(人名)。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清冽()②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④悄怆幽邃( )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本文中与此景致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是“心乐之”,写游鱼是“似与游者相乐”,这与后文的“凄神寒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
本文是作者山水游记中的名篇,至今被人称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成为名篇的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母计氏
宋张浚母计氏。子幼时,即教以父之言行。后浚以秦桧误国日甚,欲力争以悟君心。念母年高,言之必致祸,忧之,体为之瘠①。母怪问,以实对。母不应,惟诵其父绍圣②初对方正策之辞,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③,不忍不言以负陛下。”浚意遂决,书上,窜④谪。母送之曰:“行矣。汝以忠直得祸,何愧?惟勉读圣人书,无以家为念。”
(选自《宋史》)
【注释】①瘠:瘦。②绍圣:宋哲宗年号。③钺(yuè):古代兵器。④窜:放逐。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母年高()②以实()
在“秦桧误国日甚”之际,张浚本欲“力争以悟君心”,是什么原因使其忧虑不决?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三迁其居的孟母,为子刺字的岳母,无不为人称道。文中的张母与此二者相比更胜一筹。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张母计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范仲淹,字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守巴陵郡()②浩浩汤汤()
暮冥冥()④吾谁与()
首段交代“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可以看出滕子京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登高望远,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壮丽之景?突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现实谈一谈你对文中提倡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与徐公美 视之,自以为不如
B.下令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暮寝思之环而攻之不胜
D.今齐方千里荆之方五千里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请注意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回答。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欧阳修《丰乐亭记》)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日:这里是“经常”的意思。③掇:拾取,采取。④上:皇上。⑤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而繁阴②遂书以其亭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2分,用原文回答)
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甲、乙两文描写景物方法上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例如,甲文以“野芳发而幽香”言春,以“佳木秀而繁阴”状夏,……,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言春,以指夏,以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