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神奇的纳米纸》一文,完成题目。
①纳米纸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用纳米材料制作的纸,或者是采用纳米技术对纸张的某种性能进行改善而制造出来的纸张。
②“以后要捅破一张纸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句话说的是近来出现的高强度、超韧性纳米纸。这些纳米纸的共同特点是柔韧性极强,虽轻却具有超出钢铁的强度。
③2008年6月,瑞士科学家宣布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高强度的纳米纸。该纸的发明人伯格伦德博士表示,这种纳米纸韧性极佳,很硬,是利用传统纸张中发现的生物材料——纤维素制作而成。机械测试显示,该纸的强度比普通纸整整高出200倍,达到了目前建筑用钢的水平。
④不要这就是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纳米纸了。2008年10月,有报道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它看上去像复写纸,比重是钢的1/10,强度却达到了钢的500倍。这种纸使用一种被称作“纳米碳管”的碳分子制成。这种神奇的纳米纸中的纳米碳管的直径仅有十几纳米,约为人头发直径五万分之一。
⑤除了上述的纤维素、纳米碳管纸外,2007年7月,英国《自然》杂志还报道了石墨微粒制成的纳米纸。这也是一种比钢铁还硬但极其柔韧的超级纸张。该种新型纸张由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制造成功。研究人员在经特殊处理过的水中将碳纳米膜氧化物微粒驱散,然后用滤膜过滤。他们发现,水能够使这种微粒在过滤器表面形成一种纸状薄层;该纳米纸比由碳纳米管制成的纸张还要强韧并能加工成各种尺寸。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纳米纸怕水,浸泡在水中会慢慢分解。
⑥既然这些纳米纸的重量很轻、韧性优越、强度又出奇得高,那么,它们自然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防弹衣、太空服,还有汽车、飞机以及航天器的结构材料,都必将成为这种纳米纸的用武之地。  (节选自2012年第6期《趣味物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纳米纸有那些神奇之处?
                                                                                
第③段中划线的“整整”能否删掉,为什么?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⑤段的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 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    、B    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扫烟囱的孩子

昨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因为我的姐姐西尔维亚的老师想看看"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这个学校一共有七百多个女生。我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她们放学,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明天是大家祈盼的节日,学校会放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就在学校的对面,街的另一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正在哭。他的身材很瘦小,整个脸都被烟熏黑了,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拿着一柄刮刀。他一个手臂靠在墙上,他的头紧贴在手臂上,他正在放声哭泣。有两个三年级的女生走了上去,对他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他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你到底怎么了?"女孩子们问。他这才抬起头。原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抽抽噎噎地对她们说,他今天给几家人家扫烟囱,赚了三十个小钱,放在口袋里。但是口袋里有一个破洞,这样,不知不觉地,三十个小钱都从破洞里漏掉了。他边说边给大家看他口袋里的破洞。没有钱,他是不敢回家见他的主人的。

"主人一定会打我的。"他一边哭泣,一边又把头埋在了手臂上,一副绝望的表情。女孩子们全都望着他,满脸的严肃。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女学生走了过来。她们中有的年龄大些,有的还很小;其中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阔小姐。她们的右臂下都夹着书包。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

"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

"我身上也有两个小钱,"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说。

"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于是她们开始喊另外一些女生的名字:"阿马利娅!路易吉娅!安尼娜!你们身边有小钱吗?""谁还有一个小钱啊?"另一个女生问。

"钱在这里!"不少女孩子的身边都有几个小钱,那是父母们给她们买花和作业本的。有几个小女孩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几个分币。那个帽子上插了蓝羽毛的女孩子把所有的钱都收集起来,一五一十地数起来:

"八个,十个,十五个!"但是,还不够。就在这时,一个看起来像小老师的大女生。她拿出了价值半个里拉的一个银币。大家都欢呼起来。这样,就只缺五个小钱了。

"五年级的女生来了,她们一定有的!"一个女孩说。一些五年级的女生走了过来,钱币聚集得更多了。不知不觉中,男孩身边聚集的女孩子越来越多。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鬈发上系着鲜艳的绸带,把那个可怜的扫烟囱的男孩围在中央。 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三十个小钱早就凑够了,可是女孩们还在把钱往小男孩这边塞。就连那些最小的女生们也想贡献一点什么东西。没有钱,她们就披开人群给他送来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

突然,学校的女看门人来了。她冲着她们嚷道:"校长来啦!"女孩们听了,惊慌失措,一下子向四面跑开了,就像是一群麻雀一样。这下,只留下那个扫烟囱的男孩儿站在马路的中央,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他的上衣纽扣里、口袋上、帽子上都插满了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有一些落了下来,散落在他的脚边。

(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有删改)

(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分析"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中"攥"字的含义。

②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画线句子"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作简要赏析。

(2)文中两次写到帽子上插蓝色羽毛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1)小雪这一节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③⑤段中引用农谚的作用。

(3)说说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安理会轮值主席张军赠送给安理会成员国代表一份礼物--中国云南的咖啡豆、千年古树茶,以及壮族手工刺绣。

张军说:"这些礼物乍看并不特殊,但实际上却非同寻常。它们来自中国云南的偏僻县城--过去几十年都处于贫困状态。近年来,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扶持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南的这些产品也进入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材料二

当听闻自己村社的产品走进联合国安理会后,村民们思绪万千,纷纷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之路。

云南孟连县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萍说,2002年她嫁到孟连县富岩乡芒冒村时,贫穷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而现在这种状态被打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茶叶和咖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村容村貌,以及人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澜沧县安康乡糯波村的茶农鲍宏光告诉记者,种植茶叶前,全家基本没有收入。种植茶叶后,他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茶地从最初的0.6亩发展到现在的20亩,收入已经相当可观。他坚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有朝一日,我希望能去联合国分享我的喜悦"。

云南壮族刺绣作品在联合国成为外交官珍贵礼物,广南县壮族绣娘张凤仙非常兴奋:"壮族刺绣走到世界舞台,我太激动啦!"

材料三

(1)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作简要概括。(不超过50字)

(2)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说说材料三这幅漫画的寓意。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 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①    →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②    

老甘:③    →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口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