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神奇的纳米纸》一文,完成题目。
①纳米纸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用纳米材料制作的纸,或者是采用纳米技术对纸张的某种性能进行改善而制造出来的纸张。
②“以后要捅破一张纸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句话说的是近来出现的高强度、超韧性纳米纸。这些纳米纸的共同特点是柔韧性极强,虽轻却具有超出钢铁的强度。
③2008年6月,瑞士科学家宣布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高强度的纳米纸。该纸的发明人伯格伦德博士表示,这种纳米纸韧性极佳,很硬,是利用传统纸张中发现的生物材料——纤维素制作而成。机械测试显示,该纸的强度比普通纸整整高出200倍,达到了目前建筑用钢的水平。
④不要这就是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纳米纸了。2008年10月,有报道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它看上去像复写纸,比重是钢的1/10,强度却达到了钢的500倍。这种纸使用一种被称作“纳米碳管”的碳分子制成。这种神奇的纳米纸中的纳米碳管的直径仅有十几纳米,约为人头发直径五万分之一。
⑤除了上述的纤维素、纳米碳管纸外,2007年7月,英国《自然》杂志还报道了石墨微粒制成的纳米纸。这也是一种比钢铁还硬但极其柔韧的超级纸张。该种新型纸张由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制造成功。研究人员在经特殊处理过的水中将碳纳米膜氧化物微粒驱散,然后用滤膜过滤。他们发现,水能够使这种微粒在过滤器表面形成一种纸状薄层;该纳米纸比由碳纳米管制成的纸张还要强韧并能加工成各种尺寸。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纳米纸怕水,浸泡在水中会慢慢分解。
⑥既然这些纳米纸的重量很轻、韧性优越、强度又出奇得高,那么,它们自然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防弹衣、太空服,还有汽车、飞机以及航天器的结构材料,都必将成为这种纳米纸的用武之地。  (节选自2012年第6期《趣味物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纳米纸有那些神奇之处?
                                                                                
第③段中划线的“整整”能否删掉,为什么?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⑤段的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池沼湖泊等静体浅水中。莲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适宜生长,品类也有很多,其中,湘莲栽培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两千多年前的《越绝书》有记载云:“沉沉如芙蓉,始生于湘。”长沙马王堆汉墓随葬瓜果蔬菜中,就发现有藕。这些都足以证明湖南2000多年前就生产莲藕,就有了后来驰名中外的“湘莲”。

②湘莲的花叫莲花、荷花,有纯白与粉红两种。莲花含苞时,形如一支支伸向蓝天的毛笔;开放后,花型硕大,花瓣如小船,清香四溢。莲花是一种圣洁的花,历来人们用它来比喻美人和美好事物。《诗经》中就有将莲比作美人的记载,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中,莲花也多用来表现诗人高洁的人格情操。莲花也是一种美丽的花,宋代词人赵长卿用“绰约藕花初过雨,出浴杨妃无语”来烘托莲花的美。湘潭县河口镇,有一处3000亩的莲田,每至夏天,清荷泛碧波,水鸟翩翩飞,池中莲花随风摇曳,一片碧绿中点缀着洁白粉红,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③湘莲有地下茎,我们俗称藕,又称莲藕、荷藕。从莲田挖出的藕,长枝中有结节,如一根根中间扎着黑丝带的象牙;每节藕都洁白肥厚,形如婴孩白胖的小胳膊。奇妙的是每个藕节中都有7个或9个输送空气的小圆孔;更神奇的是折断的藕节还有细丝连在一起,“藕断丝连”,一点不假。据清代《湖南通志》载:“湘中莲藕胜于他处,藕粉甲于全楚,岁以充贡。”莲藕不仅口感独特,还有补中益气的功能。生吃鲜脆甘甜,能消暑止渴;下厨熟食,可做成莲藕炖排骨、鲜香藕夹等,更是湘潭一带人们餐桌上有特色的美味佳肴。

④湘莲最为人称道和喜爱的,还是它的果实﹣﹣莲子,以至于我们时常所谓“湘莲”,几乎就成了湘莲莲子的代称。湘莲,又称糯莲,是湖南莲子的泛称,它与福建的“建莲”、浙江的“宣莲”以及江西的“赣莲”,并称为“中国四大莲子”。湘莲分白莲和红莲两种,最著名的白莲色白、香醇、味甘、性温,口感独特;白莲又具有强胃健脾、润肺养心等功能,是传统的滋补保健食品。在湘莲的众多品种中,湘潭县产的湘莲又最具特色,其品质居于四大莲子之首。湘潭县白石、花石、锦石“三石”出产的头茬上等莲子,粒大质美,三个莲子排在一起,正好是一寸,称为“寸三莲”,历朝历代都是进奉朝廷的贡品,因此,“寸三莲”又称为“贡寸三莲”。上好的白莲经过蒸煮,加放上等冰糖、白木耳,制成“冰糖木耳莲子羹”,清清爽爽,色、形、味俱佳,是湘中地区酒宴上的一道名菜。

⑤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莲业逐渐成为湘潭县花石、白石、锦石一带农村的支柱产业,而湘潭县则被国家指定为湘莲出口基地。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湘潭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县之一。湘莲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1)第2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第4段中的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3)文章2﹣4段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湘莲的?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写两种即可)

(3)联系文章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愚处”指什么。

(4)感悟作品,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对你的启发。

关注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

【材料一】

2015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一所大学,3500人军训期间,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不少学生晕倒。“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出示数据: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

【材料二】

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原因:

①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的重大改变,导致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加速了人体机能的退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②隔代教育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爷爷奶奶溺爱孙儿孙女是我国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北京70%的儿童接受着隔代教育。

③青少年承受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学习时间长,睡眠不足,减少了体育锻炼时间。

【材料三】

①《健康行为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时间:小学生9小时以上,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②《基本情况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超过国家的规定,超过70%

的中小学生作业时间也不同程度超过国家规定。

【材料四】

中日学生锻炼情况对照表

锻炼情况

每天锻炼2小时

每天锻炼3小时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中国

6.3%

1.3%

8%

日本

21.3%

20.2%

65.4%

(1)根据【材料二】,请写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原因。

(2)【材料三】中加点字“近”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从【材料四】中,你获得了有关中国学生的什么信息?请用一句话表述。

(4)综合以上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教你生病

毕淑敏

①儿子比我高了。

②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③“你病了。”我说。“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④“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

他大吃一惊。“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终于找不到我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⑤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⑥“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我就忍着。”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X X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

⑦“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时就到化验室去,要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⑧“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⑨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⑫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他倚在门上。

⑬“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条,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⑭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⑮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⑦段和第⑩段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结合文意,说说第⑬段加点词“骄傲”的表达效果。

(4)赏析第⑪段划横线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抑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第⑰段,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