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徒以有先生也( ) 天下缟素( )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曰( )翻译下面画线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该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 与臣而将四矣----------------------------------------------------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结合课文中提到的“士”,以及古人对“士”的评价,探究一下古代“士人”指的是具有怎样精神品质的人。
古人的评价: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吕氏春秋.正名》:“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此真所谓士已”。
文言文阅读
梵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患其塔动()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虽乘奔御风()④项为之强(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履:郑人有欲买履者人履其板 |
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C.之:至之市钱帅登之 |
D.以:何不试之以足乃以瓦布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俶尔远逝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心窃乐之
(4)见修竹数千株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C.昨/游江上 | D.四面竹/树环合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甲:
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斗生于乱世,事乱君侍奉 |
B.宣王使谒者延入延迟 |
C.王宫已充矣满,足 |
D.固愿得士以治之本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2)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王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面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总揽英雄(招致) | B.民殷国富( 殷切 ) |
C.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 D.先主遂诣亮( 拜访 ) |
下面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弱为强者士卒多为用者 |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
C.名微而寡众泉香而酒洌 |
D.而其主不能守其真不知马邪 |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
B.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刘备的最终目标是“信义著于天下”,即兴复汉室,他的主要敌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团。 |
C.诸葛亮认为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
D.选段中主要人物是刘备。 |
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 B.水陆草木之花 |
C.大道之行也 | D.何陋之有? |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