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材料中的“远征”指什么事件?
②“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
③诗词中“漏”了一个重大事件,根据你的知识,应该是哪个大事?
④后四句诗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⑤这一事件中,红军战士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谁?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皇”:
“汉武”:
(3)除了在思想上,“汉武”还在政治上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三国分别是?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恨。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宗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之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商鞅变法符合哪家学派的观点?
(2)为什么“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恨”?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桓公”是谁?(2分)材料一说到“管仲相桓公”,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2)在桓公之后称霸的国家中,哪一国与桓公称霸的途径是相同的?给你什么启示?
(10分)
材料一: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有的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儒家学说从创立到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秦始皇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他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此,他采取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3分)
(2)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3分)
(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什么不同?( 2分)
(4)写出秦汉时期北方的劲敌(1分)。请问西汉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反击这一劲敌?(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