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 B.尝试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内政 |
| C.缓和台海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 D.采取中立政策,规范美台关系 |
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重要方法,为下组图片归纳一个学习主题,恰当的是
| A.消除分歧,维护稳定 | B.和平外交,大国风采 |
| C.独立自主,步入世界 | D.超越制度,和平共处 |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应该是
| A.“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完满实现” |
| C.“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 |
| D.“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 |
下图是一幅题为《日本近卫首相剖腹之期不远矣》的漫画。作者意图是
①表述日本侵略者为天皇效力的决心
②鼓舞中国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信心
③说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战的态度
④揭示日本当局走上自取灭亡之路
| A.①② | B.②④ |
| C.③④ | D.①③ |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
|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