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为初中常见的六种不同物质。下图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请根据以下每小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
(1)若A为火碱,则A的化学式为 ,C的化学式为 ,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将(1)中推出的六种物质改变位置,仍然符合上图中的转化关系。当F为火碱时,则A的化学式为 ,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上述六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的物质,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打开胶塞,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某种固体和液体后,迅速盖好胶塞,可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符合条件的固体和液体分别为 。
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及操作 |
实验现象 |
![]() |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
气球鼓起 |
| ②…… |
无明显现象 |
|
|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
|
| ④向外拉注射器3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1)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请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例,选择一种可能影响硝酸钾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 溶解度/g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68 |
(1)影响因素________;
(2)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控制不变的因素是(任写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配制50g 20%的食盐溶液.现提供25g 40%的食盐溶液、20g 15%的食盐溶液及足够多的固体食盐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 配制方案(只需说明配制时所需的各种药品用量) |
|
| 方案一 |
|
| 方案二 |
|
| 方案三 |
(2)在配制上述溶液前,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未知质量的烧杯.现用“↓”表示向托盘天平上添加砝码,用“↑”表示从托盘天平上取走砝码.请用“↓”和“↑”在下表中表示你的称量过程,并在图中用“∇”表示出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烧杯的实际质量为35.8g).
| 砝码/g |
50 |
20 |
20 |
10 |
5 |
| 取用情况 |
↓↑ |
↓ |
↓ |
↓ |

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________物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质量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t2℃时,分别用50g 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________B(填“>”“=”或“<”).
20℃时,向甲烧杯中加入50g水和25g固体A,向乙烧杯中加入25g水和25g固体B(A、B两种物质均不与水反应).充分搅拌后,甲烧杯中有固体剩余,乙烧杯中固体全部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烧杯中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能使甲烧杯中的固体A继续溶解的方法是________.
(2)20℃时,A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溶解度.
(3)20℃时,为判断乙烧杯中溶液是否饱和,除采用实验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题中已有数据和________________数据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