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4分)
【甲】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 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春和景明 景: ②士大夫莫敢往别 莫: 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②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 译: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一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答: 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甲】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乙)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廿二日天稍和②冻风时作③ 柳条将舒未舒④ 呷浪之鳞 ⑤风力虽尚劲
⑥波色乍明⑦以游堕事⑧而此地适与余近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C.罍而歌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D.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湖中人/鸟声俱绝 |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解释下列字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茗:罍:蹇:
相同之处:选文第二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失去猫也!”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中山人予之()(2)猫善捕鼠及鸡()
(3)是非若所知也()(4)弗食鸡则已耳( )翻译下列句子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对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想解决问题,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在所不惜。 |
B.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
古文阅读(7——12)题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请用“/”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填空。
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与作者不同的观点 。
②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乙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
②
③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①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②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③,自臂④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霁(jì)威:息怒。霁:收敛。②严装:装备整齐。③鹞:猛禽。④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或逢上怒甚 或②尝谒告上冢 尝
(2)与“而有胆略”中“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 B.怒而触不周之山《夸父逐日》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D.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4)这篇文章写了哪两件李世民害怕魏征的事?
(5)看完全文,你觉得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儿怠,则少加夏楚 (2) 泪方纵横落 (3) 则少加夏楚(4) 俄而母摇铨曰翻译句子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