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知识非常有兴趣,经常做一些生物学小实验,这次他们用大豆种子做了如下实验。
(一)实验过程:
(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为A、B、C,在每个杯底铺等量适量餐巾纸,之后分别加入等量适量的水。
(2)取30粒大豆种子,随机平均分3份,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将三个杯子杯口密封好。其中C杯内用注射器抽干气体后再密封,B杯密封后用不透光的黑布全部罩住,A杯不作处理。如图甲所示。
(4)将图甲所示的三个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有光照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二)实验结果:
一段时间后,A、B两杯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没有萌发。请回答问题:
(1)如果几位同学的设计思路是把A、B作为对照实验,由此可以推断他们最初所做的假设是:“大豆种子的萌发需要 ”,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从实验结果分析,这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A、B、C中,除了A与B外,能够作为对照实验的还有 ,该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萌发后的大豆种子继续发育形成了幼苗(如图乙)。请写出图乙中①②③各部位分别来自大豆胚的哪些组成部分。
① ;② ;③ 。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你的猜测是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于是做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第2步: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分别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在①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②号试管注入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充分的搅拌。
第3步: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
第4步:在2只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夜,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①你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由于你的大意,某一步操作失误导致了实验现象不明显。请判断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的小型农业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他们选取了长势和重量完全相同的三株玉米苗甲、乙、丙,分别放置在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培养条件见下表)。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三株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甲、乙、丙三株玉米苗的重量都增加了,重量增加的主要在的原因是 。
(2)实验显示,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长得快,你认为其原因是 。
(3)对比甲和丙玉米苗的长势,丙的长势明显比甲弱,可见,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 。
(4)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发现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也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原因是 。
(5)通过对农业生态园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他们还发现,在阴天或傍晚移栽蔬菜幼苗,可以提高移栽植株的成活率。你分析原因是 。
(共8分)(2009,南州)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记录,请在表格内填写实验现象:
试管 |
加入的物质(各2毫升) |
水温 |
时间 |
试剂 |
加碘后的 现象 |
1号 |
淀粉﹢唾液 |
0℃ |
10分钟 |
碘液 |
|
2号 |
淀粉﹢唾液 |
80℃ |
10分钟 |
碘液 |
|
3号 |
淀粉﹢唾液 |
37℃ |
10分钟 |
碘液 |
|
4号 |
淀粉﹢清水 |
37℃ |
10分钟 |
碘液 |
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了。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然保鲜的是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
(3)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
A.是自然发生的B.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C.来自于空气
马铃薯俗称土豆,在有些山区,马铃薯是当地人一年中的主食。当地人用马铃薯块茎繁殖,收获的马铃薯通常储藏在地窖中。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铃薯富含淀粉。人体摄入淀粉首先在_______中通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部分转变为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主要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_______。
(2)用马铃薯块茎繁殖后代属于_______生殖。
(3)地窖储藏马铃薯可减弱呼吸作用并防止马铃薯发芽。发芽的马铃薯能否食用?_______
(4)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马铃薯萌发的条件,请你协助他们完成这一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马铃薯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空气?
你的假设:马铃薯萌发_______充足的空气。
制定计划:①选取一个健壮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同且都带芽的两块。然后取两个较大的相同型号的培养瓶,编号为甲、乙,并装入适量的沙质土壤,仅留少许空间。
②将切好的两块马铃薯块茎分别埋人甲、乙两培养瓶的沙质土壤中,浇上适量的清水,然后拧紧甲瓶的瓶盖,乙瓶瓶口_______。
③将两培养瓶放人调好温度的恒温箱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瓶中马铃薯的萌发情况。
讨论和完善计划:略
实施计划:略
实验结果及结论:
I如果_______瓶的马铃薯萌发,另一瓶的不萌发,则马铃薯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Ⅱ如果_______瓶的马铃薯萌发,另一瓶的不萌发,则马铃薯萌发不需要充足的空气,并且空气对马铃薯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Ⅲ如果甲瓶与乙瓶的马铃薯都_______,则空气对马铃薯萌发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