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①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③“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⑦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⑧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按下面的提示从文中找出“我”心理变化的语句。
①毫无信心:                                                             
②有了信心:                                                             
③信心大增:                                                             
第⑦段中“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结合语境,揣摩“我”当时“啜泣”的原因有哪些?
                                                                                 
第⑥段划线句子“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中“探”换成“踩”或“踏”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的经验给你带来哪些有益的启迪?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清澈的声音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我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甲】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刚刚踏上 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一一”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 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我曾度过整个中学时代,二十年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乙】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 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一刻, 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xiāo sè。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啊——啊——”心里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 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而且一直是这样的喊声。【丙】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 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籟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小憩,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 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亲切一如童 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如霜,问我是不是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 一样。
(11)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唉,是此生最美的声音。【丁】这声音,是我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根据第⑧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xiāo sè
第①段加点词“尘埃”在文中的意思是
阅读第②——③段,“我”为什么把小女生的“老师,我会想你——”说成是“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的声音?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与地点
声音
“我”的感受
十多年前的大山深处
(3)
(5)
(1)
中学同学相逢时久违的呼喊
(6)
有一年在家乡的胡同
(4)
脱去伪饰,感受乡情的真实
(2)
睡梦中听见母亲亲切的呼唤
迷梦归来,感受亲情的纯美

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句描写秋天的环境,用满山斑斓的树渲染出“我”的离情别绪。
B.乙句用“目光闪亮”描摹男同学的形象,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
C.丙句中用“流淌”修饰“长风”,写出了乡村孩子声音的气势和力度。
D.丁句把妈妈的声音比作“山顶的月”,形象地写出声音的至纯至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指纹:早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①唐代法律规定,国家、民间的契约要加盖指纹——“按指为契”。1000多年后,这种 “按指为契”的方式传到西方,引起了英国、德国科技工作者的惊叹。当时,其他国家都缺少认定人的身份的手段,没想到中国的指纹技术能如此简单、准确地区别人与人的不同。因此,有人说,这是比四大发明更早的伟大发现。
②提到指纹,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其在破案中的神奇功效。殊不知,利用指纹破案并非现代技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利用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指纹进行破案。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秦简,即著名的“云梦竹简”。其中就记录了一起疑犯挖洞入户盗窃的案件,官府根据现场遗留的指纹、掌纹等证据找到了罪犯。元朝人姚燧在其所著《牧庵集》中,记载了一个用卖身契上的指纹比对来破案的故事
③就像世上没有两枚完全一样的树叶,指纹也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据研究,两不同的人具有相同指纹的概率仅为几百亿分之一。正是指纹具有的独一性和排他性,使其被公认为“证据之首”。
④古人还把指纹应用在其他方面。以秦汉时代盛行的封泥制为例,当时的人为了保密, 在送出书写在竹筒木牍上的文书时,除用绳捆缚,还要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或者以指为印,以防有人偷拆。而到汉唐时,指纹已广泛用于田宅契、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此后,按手印成了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⑤尽管中国古人很早就通过肉眼观察到了指纹的人际差异,但指纹的独一性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却经历了一番曲折。1858年,在英国驻印度殖民地民政机构任职的威廉.赫谢尔,偶然发现来孟加拉的中国商人用涂着墨汁的大拇指在合同上按手印,于是开始进行指纹的。1877年,他在《手之纹线》一文中提出“指纹是不会重复的”观点,可他向官方提出的指纹识别建议却被看成“精神错乱的产物”。直到1897年6月,孟加拉警察总监、英国人亨利发明的指纹分析法才被印度的英殖民政府正式采用,之后,英国本土、德国、美国、法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使用此法。
⑥有意思的是,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在改头换面后,被重新引入中国。1901年,北京成立第一个巡警学堂,其中一个重要教学科目,就是如何运用指纹侦破案件。2011年10月29日,我国对居民身份证进行修订,居民身份证加入了指纹信息。自此,借助新的二代身份证,用证单位就可以通过核验指纹,快捷、准确地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
依此填入第⑤段横线上的词语应该是()

A.观察采集验证 B.采集观察验证
C.采集验证观察 D.观察验证采集

阅读①-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②段画线句可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⑵我国古代在等方面广泛应用了指纹技术。
下列对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纹具有独一性和排他性,两个不同的人指纹是绝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B.从2500年前的战国开始,按手印就是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C.中国的指纹技术传到西方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经历了一番曲折。
D.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改头换面后重新引入中国,意在说明我国缺乏科学精神。

除上文所述,现代指纹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请举一例具体说明。

现代文阅读(20)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每一朵云彩都是天空的孩子
化君
①艾尔弗雷德出生于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农庄里。他从小酷爱音乐,并梦想长大后成为像鲍文·埃文思那样优秀的钢琴家。可是中学毕业后,他的母亲却让他留在农场干活并像他的父亲那样将来当一个农场主。他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并赌气离家出走,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向母亲证明自己的音乐天赋。
②来到繁华的纽约城,艾尔弗雷德在一栋大厦前停下来,他想在这里歇息一会儿,然后再去找一份工作,一边挣钱,一边学钢琴。艾尔弗雷德才在石阶上坐下,隐约听到一阵钢琴声,优美的旋律仿佛天籁之音,他从来没听过如此好听的音乐。他一个激灵从石阶上站起来,顺着声音来到旁边富丽堂皇的大厅前,原来这里在开一场音乐会。他问去哪里买票?工作人员告诉他,门票一个星期前就已售罄。
③艾尔弗雷德站在大厅外如痴如醉,脸紧紧贴着玻璃门。当大厅正中央悬挂的横幅上的几个大字映入艾尔弗雷德的眼帘时,他几乎停止了呼吸,横幅上写着:著名钢琴家鲍文·埃文思音乐会。
④当熙攘的人群陆续走出大厅时,艾尔弗雷德才从音乐里醒过来。音乐会已经结束,这时,他突然感到嗓子眼呼呼往外冒火,肚子也咕噜咕噜叫起来。他朝路边的饭摊走去,吃饱喝足后准备离开时,一位穿着考究的先生走过来,并温和地对卖饭的老太太说:“夫人,我有一件事想求您帮忙。”
⑤“先生,请问我能帮您做什么?”
⑥“夫人,您能不能搬到我家里去住?至于支付给您的报酬,您可以随便要。”
⑦“先生,您是要雇佣我做您的全职保姆吗?或者家里有不能动弹的病人要我照顾?哦,先生,我可不干。”
⑧“不,夫人,我想让您做我的母亲。”
⑨艾尔弗雷德忍不住抬头望了那位先生一眼,这是一位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物,但他的表情和他说话的语调一样温和,而且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包裹着。和艾尔弗雷德一样,老太太也被这位先生吸引了,于是很有兴致地听他说下去。
⑩先生望着远方的天空,仿佛自言自语地说,有一个男孩,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十岁时从新哈勃郡山间的一处僻静村落来到纽约学习音乐。每年他的生日以及圣诞节,男孩的母亲都催他回家,他全都当成耳旁风。二十年后的一个秋天,男孩接到老家的电报,说他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母亲盼望最后能见他一面。可那时,男孩正准备参加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对他的艺术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犹豫再三,最终放弃了回家看望母亲的念头。那场音乐会上,男孩得了冠军,可是,当他手捧金灿灿的奖杯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村落时,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看到的是母亲留给他的一张冷冰冰的字条:孩子,无论你将来做什么,你都是母亲最疼爱的孩子。
⑪这时,先生的眼睛里忽而闪出泪花,他把目光移向老太太接着说,那个男孩离家出走时给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成不了钢琴家,我就永远不回来。可是,当他终于实现了梦想要向母亲炫耀时,任凭他踏遍万水千山,哭喊到山蹦地裂,却再也没有了母亲的音讯。
⑫我刚刚举办完一场音乐会,可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夫人,您知道吗?如今,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回到家里能叫一声妈妈,然后和她一起坐在沙发里,静静地享受满屋的温馨。
⑬艾尔弗雷德鼓足勇气问,先生,请问您是......
⑭我叫鲍文·埃文思。
⑮著名音乐家鲍文·埃文思仍然絮絮地和老太太说着,艾尔弗雷德却悄悄离开了。
艾尔弗雷走在黄昏的纽约大街上,头顶的那片红烧云,一忽而白,一忽而红,一忽而厚,一忽而薄,一忽而肆无忌惮地东飘西荡,但,无论怎么变化,总也飘不出广袤的天空。艾尔弗雷德看着看着,心里柔软极了。他掏出手机,给母亲打电话:“亲爱的妈妈,我终于懂了,无论我走多远,也永远飘不出您爱的天空。”
(《小小说选刊》2015第2期,有删改)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写艾尔弗雷德“一定要向母亲证明自己的音乐天赋”的誓言在文中有什么用意?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语。
(1)当熙攘的人群陆续走出大厅时,艾尔弗雷德才从音乐里过来。
(2)他的表情和他说话的语调一样温和,而且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包裹着。
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对鲍文·埃文思这一形象的理解。
第⑯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鲍文·埃文思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成功后,却因失去了母爱,产生了深深的悔意,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这一点对艾尔弗雷德影响很大,你认为他还会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低调
冯骥才
①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②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③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
④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⑤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⑥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⑦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章第①至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这句话的理解。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那些高调的炒作自我的现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