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虎惟恃勇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曰:“而且止,吾与而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注』① 而:通“尔”。梃:棍棒解释划线字。
(1)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 之( )
(2)伐树为梃 为( )对画线句“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而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B.却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C.因而不知道(它的)死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D.却不知道(它的)死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根据文意,“虎惟恃夫也”中的“夫”具体是指:
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 ①,加涂其上 ②,必将挠 ③.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④。"高阳应曰:"缘 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 苦而不平
②室之始成也 善
(2)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4)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④孰与昧行乎:点亮蜡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1)填空。
①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②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炳烛之喻。
(2)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舜发 于畎亩之中 |
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 |
B.百里奚举于 市 |
愿为 市鞍马 |
C.必先苦 其心志 |
其喜洋洋者矣 |
D.征于 色 |
天山共 色 |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 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 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 ③ 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 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 ⑤瓜李,遂夤缘 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 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 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 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园已 易主
②晚乃 步出城东
③以后会未可 期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尚欲饮, 而予忽兴尽 |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
B.此木不 为人所喜 |
不足 为外人道也 |
C.往憩 于尚氏之第 |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 于齐 |
D.时何氏 方作堂竹间 |
方其远出海门 |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4)本文以写小事细节见长,且笔法细腻,读来情趣盎然。请品析文中的画线句。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