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浩然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表: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他取三只烧杯,向烧杯中各注入25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均为8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搅拌,待溶解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
(1)“搅拌”的目的是                。图示④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2)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     溶液,这是因为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其原因是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     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学习中善于比较、归纳,是优选的学习方法 。
(1)有如下四种物质:H2,NaHCO3,Ca(OH)2,MgO按组成物质元素的种类由少到多依次排列为,可见,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为。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用该物质的名称填写)。
(2)标出以下四种物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MgO KClO3 NaClCO2

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以下化学反应,并判断反应类型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常温下,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层(三氧化二铝)薄膜

请用对应的化学用语(化学符号、化学式、名称)表示:
(1)2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
(2)2个钠离子____________
(3)氯化铝__________
(4)N2O5________________
(5)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6)4CO2中“4”的含义_____________;“2”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用下图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中A是底面积为50 cm3、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
c.将过量的红磷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红磷,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①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②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 中液面的刻度约为cm(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填“偏大”或“偏小”)。
③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肉眼可见的实验现象,再加上分析推理,来认识分子的性质和确认分子的真实存在。
【实验理解】(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在大烧杯罩住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
A.浓氨水和酚酞溶液
B.酚酞溶液和酚酞溶液
C.浓氨水和浓氨水
(2)本实验用到对照的方法,起对照作用的是不变色和变色。
(3)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项目是
A.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氨分子之间有间隔
D.A烧杯和B烧杯内的溶液都变红
E.A烧杯内的溶液变红
【实验延伸】某同学对浓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速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①制备“标准色”溶液:取浓度为20%的5mL浓氨水、20mL酚酞溶液注入小烧杯,并给小烧杯蒙上塑料薄膜。
②另取适量药品用一只大烧杯和两只小烧杯仿照上图进行实验,观察并测定酚酞溶液变成“标准色”所需的时间。
【问题探究】
(4)给“标准色”溶液的小烧杯蒙上薄膜的作用是
(5)想尽快使酚酞溶液变成“标准色”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方法是,还有一种方法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