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课文选自《___________》,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所作。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
文言文阅读。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挺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备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时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
|
②其人骂至五里许 |
|
③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
|
④必能寡过 |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① )遇仇家欲嫁祸,(② )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 )动。
(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人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刘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与公的智慧。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彭天锡串戏①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习,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④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砢(kē):众多的样子。④桓子野:即桓伊,字子野。
(1)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3)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文言文阅读。
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昵”,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2)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①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
②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4)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① 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② 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
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栝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 |
果得于数里外 |
B.又西岩之半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C.路人过者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D.溪谷洗然 |
吴广以为然 |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 |
真相 |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
① |
志公身体的形状 |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
② |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
D.志公不留影于此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班委推荐你与小舟组队参加学校“学经典古文,悟文人情怀”阅读素养展示活动。以下是阅读材料之一,请你认真阅读,与小舟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跋傅给事帖①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爵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②王室,虽丑裔③方张,视之蔑如④也,卒能使虏消沮⑤退缩,自遣行人请盟。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⑥,非复诸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今观傅给事与吕尚书遗帖,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作者 南宋 陆游)
【注释】①傅给(jǐ)事:指傅崧卿,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②翊(yì)戴:辅佐拥护。③丑裔:对金人的蔑称。④蔑如:浅薄不足道。⑤消沮(jǔ):失败。⑥和戎:这里是对敌屈服的意思。
任务一: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 ②卒 ③会 ④复
任务二:小舟找到了对本文的评论文字“描叙简洁传神,议论旗帜鲜明,抒情爱憎分明”,但他还是一知半解,请你结合原文,帮助他赏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
①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
②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
任务三:小舟有个疑问:文中“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和《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类似,两者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你结合作品为他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