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阴历年大门上贴的红春联;那成双的“喜”字,那倒贴的“福”字,那前额突出的老寿星,那戏台的脸谱……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乡愁。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走向繁荣的动力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
| B.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
| C.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
|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学而不用,等于不学”。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 A.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
|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 C.认识与实践同等重要 |
| D.参加实践和看书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
在下列说法中,能科学说明实践的含义的是( )
| A.实践是一种充满理性的认识活动 |
|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 C.实践就是行动、行为 |
|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
曹操大军在行军途中,士兵口渴,曹操以鞭指前面说有梅林,士兵于是不渴。这就是所谓的望梅止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望梅对人来说毫无意义; |
|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 |
| C.“望梅”确实能“止渴”; |
| D.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望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渴。 |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
|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
|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
|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
|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