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去后至(      )  (2)尊君在(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
翻译下面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说出你的看法。
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孙 权 劝 学 (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划线的词。
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
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当涉猎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自是指物作诗立蒙乃始
C 即诗四句孤常读D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蒙辞军中多务
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用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说明了。(10个字内)

课外古文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解释加点的词
(1)而捐五百金(2)反以报君
翻译 :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细柳营》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
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
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
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解释词语。
(1)天子且至且:
(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
翻译下列语句。(2分)
(1)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从描写角度看,本段刻画周亚夫的形象以___ ___描写为主。请写出正面描写的句子。

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周亚夫的“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
军约”,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略有扬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4分)
①汉室乱()②皆哀欲之()
③歆曰:“无”()④何避之(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乃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 B.太祖乃悟 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雨雪三日而不(雨雪停止)袖出臂(举起)
B.公狐白之裘(同“披”,穿)则又焉(请求)
C.婴古之贤君(听说)宴之乐(畅饮)
D.而知人之劳(安逸,轻松)水尤清(寒冷)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同类的一项是:

A.雨雪三日天不寒窥镜自视
B.令出裘发粟重修岳阳楼
C.饱而知人饥何陋
D.晏子能明所欲真不知马也

翻译下面句子。
⑴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文意理解。
(1)景公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奇怪感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2)读了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