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某待测液由Ag+、Mg2+、K+、Ba2+、NH4+、NO3-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第一步: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第二步: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又有白色沉淀生成。
第三步:再过滤,取少量滤液,滴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在此过程中溶液无明显现象,加热该溶液,可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
(1)写出第二步中所涉及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待测液中一定含有 、NO3-离子,一定不含有 离子,还有一种离子不能确定其是否存在,要检验这种离子的实验方法是(填写实验名称和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不要求写实验操作过程) , 。
氨是最重要的氮肥,是产量最大的化工品之一。德国人哈伯在1905年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其合成原理为:N2(g)+3H2(g)2NH3(g)ΔH=-92.4KJ/mol.他因此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密闭容器中,使2molN2和6mol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N2(g)+3H2(g)
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 。
(2)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保持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并保持压强不变,平衡将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4)若容器恒容、绝热,加热使容器内温度迅速升至原来的2倍,平衡将 (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移动”)。达到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 (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原来的2倍。
“低碳循环”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已知煤、甲烷等可以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以CO和H2为主的合成气,合成气有广泛应用。试回答下列问题:
(1)高炉炼铁是CO气体的重要用途之一,其基本反应为:FeO(s)+CO(g) Fe(s)+CO2(g) ΔH>0。已知在1 100 ℃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0.263。
①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此时平衡常数K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1 100 ℃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 mol·L-1,c(CO)="0.1" mol·L-1,则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向进行(填“左”或“右”),判断依据是。
(2)目前工业上也可用CO2来生产燃料甲醇,有关反应为:
CO2(g)+3H2(g)CH3OH(g)+H2O(g)ΔH=-49.0KJ/mol,现向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H2,反应过程中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②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能使增大的是-------(填符号)
A.升高温度 | B.再充入H2 | C.再充入CO2 | D.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E.充入He(g) |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进行可逆反应:A(g) + B(g)mC(g), A的转化率(αA)与温度(T)、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此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吸热)反应
(2)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C的产率将(变大、变小);
(3)正反应是体积(缩小、增大)的反应,m值为;
(4)若要提高A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只写两个)。
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 g投入盛有 500 mL 0.5 mol·L-1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可用如下的坐标曲线来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由0→a段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2)曲线由a→b段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的原因是:;
(3)曲线由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
(4)曲线由c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
(1)下图左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O22SO3+Q达到平衡时,由于条件改变而引起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a b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b c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若增大压强时,反应速度变化情况画在c~d处.
(2)发射卫星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和二氧化氮做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
已知:(a) N2 (g) + 2O2 (g) = 2NO2 (g)△H =" +" 67.7kJ/mol
(b) N2H4 (g) +O2 (g) = N2(g) +2H2O (g) △H = -543kJ/mol
(c) 1/2H2 (g) + 1/2F2 (g) = HF (g) △H = -269kJ/mol
(d) H2 (g) + 1/2O2 (g) = H2O (g) △H = -242kJ/mol
①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②有人认为若用氟代替二氧化氮作氧化剂,则反应释放能量更大,肼和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