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曰谢:道歉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翦言不用,谢病        不如善遇之
B. 寡人不用将军计        其无礼于晋
C. 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D 荆数挑战秦不出         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⑵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⑶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有删节)
注①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乖:违背 B.揉竹为 纟亘 揉:柔软
C.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 施:设置 D.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 部:部署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 B.(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C.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 D.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奏之,事皆合旨 令:命令 B.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累:多次
C.令直门下省 直:同“置”,安置 D.此非臣所发意 意:意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甚获当时之誉 乃臣家客马周也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太宗怪其能 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
D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位尊而无功
对于马周所任官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 B.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
C.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 D.辞去中书令后,马周担任吏部上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翻译下列句子。
(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2)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李)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即夹墙)中。膺知其状,率将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汉恒帝刘志),诏膺入殿,御亲临轩(指皇帝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黄门(指宦官)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指休假日)不敢出宫省(指宫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后汉书·党锢列传》)

下面句中的“辟”字与“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的“辟”同义的一项是:

A.辟邪说
B.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C.元和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下面句中的“怪”字与“帝怪问其故”的“怪”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B.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的正确意思是:

A.我害怕因检查案件拖拉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办事迅速的罪名。
B.我私下提心因礼节怠慢而犯错误,不料却招致妒忌的罪名。
C.我害怕因稽查工作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招致憎恨人家的罪名。
D.我暗暗担心因办事拖拉而犯错误,没料到却得到办事迅速的罪名。


选出对汉恒帝刘志的评价正确的一项:

A.从恒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到“帝复无言”的变化,表现他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
B.汉恒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宦官张让,赞赏司隶李膺的感情。
C.由“破柱取朔”的故事,可知宦官势力独霸朝政,恒帝无能为力,只好默许李膺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作较量。
D.从黄门常侍一起对恒帝“叩头泣曰:‘畏李校尉。’”看来,宦官既慑于李膺的威严,又想博得恒帝的怜悯和同情,并哀求恒帝给他们撑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宜)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即有病),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

选出下面加点字与“辅世长民”中“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欲居之为利,而高其直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⑥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A.②③ B.①⑤
C.④⑥ D.②⑤


选出对下面两句中的“是”字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则不敬莫大乎是

A.①指代“王”②指代“齐人”
B.①指代“齐人”②指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C.①指代“齐人”②指代“王”
D.①指代“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②指代“齐人”


根据上下文,判断下面哪一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
①寡人如就见者也
②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③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④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召唤不来的臣子
B.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被召见的臣子
C.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愿召见的臣子
D.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随意召见的臣子


本文体现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臣对君的尊敬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应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B.孟子认为君对臣要尊德乐道。
C.孟子认为国君如向贤能的臣子咨询国事,应亲自造访他。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于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