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 ②一切乌有 ③城市依稀而已 ④见山上人烟市肆翻译下面句子。
(1)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数年恒/不一见。 |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
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①杖屦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③,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④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青琐高议》)
【注】①幅巾:头上用一块绢遮裹。②杖屦:穿麻鞋拄杖行走。③下:旁。④唯唯:含糊的答应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词辩纷然
②惭俯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②濯清涟而不妖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基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李纲: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备受李承乾崇重,②步舆: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于轿子。③三卫:唐禁卫军的合称。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
A.未尝稍降 色 |
理顺 直 |
B.竭忠尽 之事 |
此悉贞良死 之臣 |
C.太子少师李纲有脚 |
虽乘奔御风,不以 也 |
D. 百里之命故 |
临崩 臣以大事也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
(4)【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太子在拜师,求学态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③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古文观止•放鹤亭记》)
【注】①扉:门。②麓:山脚。③际:至,接近。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傃(sù):朝向,向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 |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意: |
|
③或立于陂田 |
或: |
|
④故名之曰 |
名: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 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 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 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 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 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愿反侵地 |
②时金主乃葛王也 |
③至能徐出袖中书 |
④再传宣曰 |
⑤使人可就馆 |
⑥虏主许之 |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 中 群 臣 咸 不 平 议 羁 留 使 人 而 虏 主 不 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 的行为?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