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 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 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 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 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 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愿反侵地 |
②时金主乃葛王也 |
③至能徐出袖中书 |
④再传宣曰 |
⑤使人可就馆 |
⑥虏主许之 |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 中 群 臣 咸 不 平 议 羁 留 使 人 而 虏 主 不 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 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窥谷忘反 | B.猛浪若奔/奔走相告 |
C.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D.猿则百叫无绝/绝巘多生怪柏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的景色特点;饱览富春江绮丽风光,作者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前两个空用原文的话回答)
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组材,第二段写水,第三段重在写山。 |
B.本文第二段最后一句和《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表达效果上不同之处是:《三峡》运用准确的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而本文则运用比喻和对偶的手法形象地表现水流之急。 |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见底。 |
D.第三段主要从山势险峻、山中音响、游者感受和树形山色四方面表现富春江沿岸的“奇”。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①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茆②屋,有田五十亩。及贵③,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④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⑤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⑥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选自《明史·刘崧传》)
【注释】①钞:通“抄”。②茆(máo):通“茅”。③贵:指地位高,也指做官。④葺:修。⑤家累:家属。⑥晡(bū):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A.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B.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C.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D.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易()(2)旦()本文重点写了刘崧为官后的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联系全文,归纳刘崧的性格品行。
阅读《活板》片段,完成小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选自《》,作者。印刷术与、、火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蜡和纸灰()(2)更互用之()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薄如钱唇:(2)不以木为之者:
(3)以纸帖之:(4)有奇字素无备者:翻译下列句子。
(1)火烧令坚: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回答。
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
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日:"欲速则不达。"孟子日:"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日:"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3.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②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
4. |
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
文言文阅读。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