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毛泽东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
全胜 |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
败北 |
58次 |
3次 |
4次 |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
材料三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⑴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思想主张。
⑵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⑶材料四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
⑷结合上述五则材料,简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天理流行,处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遂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⑵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⑶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⑷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历程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2)观察上面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3)据材料三,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材料二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经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级的官吏亦改为选举”,“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以上材料转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材料三 ……于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并联络了骑士和市民,于1215年6月迫使无地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13世纪,英国的城市早已兴起并有所发展,已经出现了市民阶级,……商品货币关系开始渗入农村,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所取代。少数农民通过货币赎得人身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在农村中发展起来……。
——转引自郑庆云《简明英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引起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内藤虎次郎所说的“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表现。
(3)与两宋所处时间差不多的时期,英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发生的变化与两宋时期中国发生变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对两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
(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