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A.托物言志 | B.借景抒情 |
C.叙事明理 | D.寓情于理 |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任选两个作答,多答不加分)。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益: 可爱者甚蕃 蕃:
亭亭净植 植: 陶后鲜有闻 鲜: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分)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
金溪 ①民方仲永,世隶 ②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③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 ④理 ⑤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⑥宾 ⑦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⑧仲永环谒 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 ⑩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⑪众人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
注:①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②隶:属于。③收:取,团结。④文:文采。⑤理:道理。⑥稍稍:渐渐。⑦宾客:把……当作宾客。⑧扳:通"攀",牵,引。⑨环谒:四处拜访。⑩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⑪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
②忽啼求 之 |
B.①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②或 以钱币乞之 |
C.①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② 其真无马邪 |
D.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及鲁肃过浔阳
②卿今者 才略
③父 异焉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引人深思,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受到的启发。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某 ①启:仆 ②居东坡 ③,作陂 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 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 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庭下如积水 空明
②勿谓仆 谪居之后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B.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C.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D.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医者仁心
[步惊 ①]性□。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永安人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
[瑞香]性温。冬月盛开如雪,名雪花。 刈 ② 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 ③ 屋皆香。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干者可以稀痘。
[葳蕤]性□。一名玉竹。阴柔而质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有娇柔之意。 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风暴热。
[蒲黄]性平。香蒲花中之蕊屑也,细若金粉。春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桃。能止血,消瘀青。
[注释]①步惊、蕙兰、瑞香、山兰、川芎、葳蕤、蒲黄,均中药名。②刈,割。③比,挨着,邻近。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惊
质
至
谓
(2)请选出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A. |
煎汤饮之 |
B. |
如女之委顺相随也 |
C. |
有娇柔之意 |
D. |
故俚俗谓之蒲槌 |
(3)请用标点符号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
(4)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刈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屋皆香。
(5)如有同学不慎跌伤,破皮出血,你认为文中哪味中药适合对他进行现场医治?
(6)中药有温、热、寒、凉、平五种药性。中医治病依中药之性味,以凉祛热,以温祛寒。请联系上下文,推测"步惊"和"葳蕤"两味中药的药性,并填写到文中的方框内。
(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
谏院 ①题名 ②记
司马光
①古者谏 ③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 ④,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②夫以天下之政,四海 之众,得失利病 ⑤,萃 ⑥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⑦。彼汲汲 ⑧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③ 天禧 ⑨ 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 书其名於版,吾恐久而漫灭 ⑩。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选自《古文观止•卷九•唐宋文》
【注释】①谏院:掌管向皇帝进谏的机构。②题名:谏官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木板上,立于谏院中,以警戒后人。③谏无官: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④工商:从事于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⑤利病:优势和弊病。⑥萃:聚集。⑦谋:图谋,谋求。⑧汲汲:形容心情急切。⑨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⑩漫灭:污漫消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钱君始 书其名於版
②四海 之众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B.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C.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D.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汉兴盛以来,始置官。
(4)细读选文第③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第二年范仲淹应约写下《岳阳楼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庆历年间,司马光为警示谏官面写下此文,间接表达了自己与范仲淹相同的政治情怀。请说说这种情怀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雍氏 ①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②。"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 ③谓楚王曰:'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 征甲与粟于周 |
征:索取 |
B.寡人请以国 听 |
听:听从 |
C.此告楚 病也 |
病:患病 |
D.必劝楚王 益兵守雍氏 |
益:增加 |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B.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C.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D.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 |
B. |
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 |
C. |
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 |
D. |
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 |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