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力争得免。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谨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③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侯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廉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镨,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十一年召复故官,未上卒。赠太子太保,谥庄靖。
(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照。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③中旨令:皇帝白宫廷发出的亲笔命令。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庶人牧场久籍于官籍:登记 |
B.坐巡抚朱钦事坐:因……受牵连 |
C.诏营后父陈万言第第:府第宅院 |
D.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举:被举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逐吏而代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B.帝即位,斥以予民作《师说》以贻之 |
C.璜因 请特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不如因 善遇之 |
D.万言诉于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⑥二臣无与,乞罪臣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任职济南时,不良权贵,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 |
B.璜烙尽职守,担任左侍郎时,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缩减皇室的工程造价。 |
C.尽管赵璜没有听从朝廷大臣的意见依然辞职、但朝廷对他的车马供应仍按旧例。 |
D.赵璜很有才干,在他人为纷乱错杂的事件观望惊讶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3分)
(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 (4分)
(3)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焚林而田,偷取多兽田:同“畋”,打猎。
B偷取一时,后必无复偷取:窃取,盗得
C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权:权宜的计策
D拔拂今日之死不及拔拂:拔除,免除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君其诈之而已矣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愿以五十城请易璧
C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下列语句全都属于“对两军交战可以用诈伪手段进行议论”的一组是()
①战阵之间,不厌诈伪②君其诈之而已矣
③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④今日之胜,在诈于敌
⑤ 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⑥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晋文公向雍季问战,雍季用设例比较的方法,表达了战争不能用伪诈手段的观点,由此引出作者对晋文公的诘责。
B 晋文公向舅犯问战,舅犯提出战争可以对敌方用伪诈的手段,劝晋文公采用伪诈手段,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
C 作者先由雍季论起,再责备文公对舅犯的误解,然后充分肯定舅犯的观点,最后否定孔子的言论,思路非常清晰。
D 韩非子对儒家一些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他对晋文公的责备实际上是在否定渗透着儒家观念的雍季的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C.既来之,则安之 | D.眄庭柯以怡颜 |
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刘备,天下枭雄 |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C.南冥者,天池也 |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周忿然作色曰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
本大题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5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 |
B.竟不赴廷试竟:竟然 |
C.性不耐久客客:客人 |
D.当俟异日耳俟:等待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狂放洒脱"的一组是
①饮酒歌呼穷日夜 ②窘极,则以书易米
③夙构者莫之为胜④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⑤此境不易处也,奈何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
C.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但对善写八股文的读书人深恶痛绝,这体现了他的矛盾性格。 |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1,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下面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其试臣,何遽叱乎遽:急忙 |
B.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 难:感到为难 |
C.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使:派…出使 |
D.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报:告知 |
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②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③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④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A.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不同 |
B.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不同 |
C.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相同 |
D.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相同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要请求去说服张唐。 |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
C.汝识之乎识:读作zhì,知道。 |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 |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周景王之无射也 |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D.今以钟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