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请问“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的,最可能是那一家的想法( )
A.墨家 | B.纵横家 | C.法家 | D.农家 |
“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 |
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
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监督牵制行省官员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 D.提高行政效率 |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 |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C.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