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解释下面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 上使外兵             将:              
⑵ 吴广以为             然:              
⑶ 置人所鱼腹中         罾: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翻译:                                                               
⑵ 固以怪之矣
翻译:                                                               
选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因此

C.夙夜忧叹:早

D.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以告先帝之灵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斟酌损益

B.陛下/亦宜自谋

C.锦官城/外柏森森

D.两朝开济/老臣心

(4)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先帝临崩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是他做事谨慎。

B.甲文第①②段,作者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三件事。

C.乙诗颔联描写祠内的美景,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D.乙诗颈联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5)对诗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

B.甲文第②段寓情于叙。

C.乙诗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D.乙诗的尾联抒情,寄寓了诗人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乙诗中有一联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请找出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5)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惰暮气归。故善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予•军争篇》)

【注释】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②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③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④正正:严整。⑤堂堂:壮大的样子。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朝 气 锐 昼 气 惰 暮 气 归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彼竭我盈

  

③故善用兵者

  

④将军可夺心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4)乙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文言文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 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 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俛|遽自放纵,病复作,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病虽愈  

④四夷俱服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  

②湮于沙上  

③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  

②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