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甲是一种可调温蒸汽电熨斗,其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下:

产品特点:
具有干湿两用功能.干用功能是指在无水状态下,通过电加热管加热底板,底板温度上升,直接压烫衣物;湿用功能是指在蒸汽状态下熨烫.自动恒温设置.针对不同面料可调节底板温度.
技术参数:
自身质量:1.3kg  额定功率:1000W 额定电压:220V  
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能达到的最大喷气量:15g/min 
(1)某师傅在用熨斗干烫衣服时,用了19N向下的力压熨斗,如果熨斗底板与衣服接触的面积为160 cm2,在此过程中,衣服受到的压强为             Pa.(g取10 N/kg)
(2)用熨斗汽烫前先预热,使金属底板的温度从20℃升高到220℃,温控开关自动断开.已知金属底板的质量为1kg,金属底板的比热容为0.46×103J/(kg•℃).则蒸汽电熨斗预热过程中金属底板吸收的热量为           J.
(3)设计生产电熨斗时,技术人员会根据不同部分的作用选用具有不同物理属性的材料.“水位观察窗”选用的材料应具有很好的         (选填“硬度”、“延展性”或“透明度”);用熨斗汽烫时,可以看到熨斗底板蒸汽口的周围有大量“白雾”,这是因为水先        (上两格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某次使用时发现从蒸汽口喷出的是水柱而不是“白雾”,请你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4)若某次使用中,该电熨斗(额定电压下)在最大喷气量状态下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中只有70%被水吸收,则该状态下每克水喷出前吸收的热量是        J.

(5)如图乙所示为自动调温电熨斗的电路图.右下方为温控部分,A为双金属片,由两层不同金属粘合而成,受热时二者膨胀的快慢不同.在未通电和低于预定温度时,双金属片A和静片B上的触点接通,指示灯L亮,电热丝R发热,当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由于双金属片的金属层       (填“a”或“b”)膨胀较快,向左弯曲,电路断开,如图丙所示.调节调温旋钮C,使静片向左时,调温电熨斗的预定温度值将变______(选填“高”、“低”).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热量的计算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堂上,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B.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D.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刘明学习小组采用了如图16甲的实验设计,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并进行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填序号),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为了验证其余三种猜想,在上面结论的基础上,该实验小组改用了如图16乙的实验设计。他们认为按照图乙做实验,便于读数、方便操作。请你简单说明他们这样认为的依据: .

小华、小明两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所用实验器材有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和支架等他们分别在已调水平平衡的杠杆上施加动力F1、阻力F2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动力臂l1及阻力臂l2,小华、小明的操作情况分别如图(a)、(b)所示,表一、表二为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小华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
请判断:小华的结论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出上述杠杆平衡的条件后,小华也欲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但跟小明的操作不同的是,他准备将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作用在杠杆上的A点,而钩码的位置不变,如图15(c)所示
请判断:他___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选填“能”或“不能”)如果杠杆能平衡,写出需满足的条件;如果杠杆不能平衡,写出判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 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cm。

1
拉力(钩码总重)F/N
0
0.5
1.0
1.5
2.0
2.5
2
橡皮筋的总长度L/cm
4.5
5.1
5.7
6.3
6.9
7.5
3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cm
0
0.6
1.2

2.4
3.0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空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你认为小丽的猜想(是或不是)正确。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答: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我们知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得超过其量程。但小明和小红想利用一把粗细均匀的米尺作为杠杆,并利用杠杆和量程为10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超过量程的物体的重力。

(1)小明的方法如图10 a所示:在杠杆的A端拴重物,B端挂弹簧测力计,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杠杆总长1m,均匀分成10份,测力计示数为8N,则小明测出的物体重力约为多大?
(2)小红认为小明的做法并不科学,她设计的方案如图10 b所示。你觉得小明和小红的方法哪个好?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我们采用小红所设计的b图所示的方法,可以精确地测量出物体的最大重力是多大?并说出你的做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