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甲是一种可调温蒸汽电熨斗,其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下:
产品特点:
具有干湿两用功能.干用功能是指在无水状态下,通过电加热管加热底板,底板温度上升,直接压烫衣物;湿用功能是指在蒸汽状态下熨烫.自动恒温设置.针对不同面料可调节底板温度.
技术参数:
自身质量:1.3kg 额定功率:1000W 额定电压:220V
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能达到的最大喷气量:15g/min
(1)某师傅在用熨斗干烫衣服时,用了19N向下的力压熨斗,如果熨斗底板与衣服接触的面积为160 cm2,在此过程中,衣服受到的压强为 Pa.(g取10 N/kg)
(2)用熨斗汽烫前先预热,使金属底板的温度从20℃升高到220℃,温控开关自动断开.已知金属底板的质量为1kg,金属底板的比热容为0.46×103J/(kg•℃).则蒸汽电熨斗预热过程中金属底板吸收的热量为 J.
(3)设计生产电熨斗时,技术人员会根据不同部分的作用选用具有不同物理属性的材料.“水位观察窗”选用的材料应具有很好的 (选填“硬度”、“延展性”或“透明度”);用熨斗汽烫时,可以看到熨斗底板蒸汽口的周围有大量“白雾”,这是因为水先 后 (上两格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某次使用时发现从蒸汽口喷出的是水柱而不是“白雾”,请你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
(4)若某次使用中,该电熨斗(额定电压下)在最大喷气量状态下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中只有70%被水吸收,则该状态下每克水喷出前吸收的热量是 J.
(5)如图乙所示为自动调温电熨斗的电路图.右下方为温控部分,A为双金属片,由两层不同金属粘合而成,受热时二者膨胀的快慢不同.在未通电和低于预定温度时,双金属片A和静片B上的触点接通,指示灯L亮,电热丝R发热,当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由于双金属片的金属层 (填“a”或“b”)膨胀较快,向左弯曲,电路断开,如图丙所示.调节调温旋钮C,使静片向左时,调温电熨斗的预定温度值将变______(选填“高”、“低”).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小军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水的温度/℃ |
90 |
92 |
94 |
98 |
98 |
98 |
98 |
98 |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下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 同时,小华和小明也做了该实验,根据各自数据,他们在坐标纸上分别画出了如图所示图线。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下表列出的是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请你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填写在表中对应的空格里。
题号 |
实际问题 |
解决方法 |
(1) |
为了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按亮激光小手电,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
|
(2)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为了既能看到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在图甲“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使用温度计之前,应先观察它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某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但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看到了如图13乙的情景,这是__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况.
(4)该同学记录了一组数据见下表,由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
时间/min |
O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98 |
98 |
98 |
(5)请你在图26丙的方格纸上根据上表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___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思考: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⑴他发现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就越长。这是因为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它的初始动能也越大,上坡过程中增加的___________就越大。
⑵他进而又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猜想二: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斜坡的倾角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将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长木板以一定的倾角θ固定,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为了让不同质量的小木块以相同的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请你在甲图中的虚线框内为小明设计一实验装置,并说明使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的操作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发现当不同质量的木块以相同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时,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均相同。这说明猜想一是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在验证猜想二的实验中,小明让一木块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分别滑上不同倾角的长木板,测得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木板倾角θ |
10° |
30° |
53° |
75° |
85° |
向上滑行的 最大距离s/m |
0.50 |
0.40 |
0.36 |
0.39 |
0.43 |
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乙中描点作出s—θ图象.由图象可知木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s与倾角θ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