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 舍船 |
屋 舍俨然 |
B.寻 向所志 |
便扶 向路 |
C.桑竹 之属 |
属予作文以记 之 |
D.不足 为外人道也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
B. |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
C. |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文章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D. |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
(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 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 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③。而孰知上 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 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故虽有名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B. |
一食或尽粟一旦/食之不能尽其材 |
C. |
策之不以其道/不得志,独行其道 |
D. |
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
(2)用现代汉语翻得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
B. |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
C.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
D. |
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 ①
如闻失一士 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 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题灯上人 ①竹卷
【明】李流芳 ②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 ③茗相对,今日如复理 ④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 ⑤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 ⑥耶?冁然 ⑦中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释】①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③薰:指薰香。④复理:重温。⑤此君:指竹。⑥生理:生机。⑦冁(chǎn)然:笑的样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欲过庵门而不果
②而上人笔墨乃益进
(2)以下两个批注引用黄宗羲的评价。你认为这两个批注恰当吗?选择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①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批注:文中有画也)
②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间)
(3)作者最后"冁然一笑",意味丰富。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品析。
(4)根据表格,完成任务。
解释加点词,理解句意 |
探究 |
(1)出所画竹卷 属余题字(属: ▲) |
(3)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
(2)冁然一笑, 遂题其后(遂: ▲)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 ①仕至臬司 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 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 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吏。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①万屋 比栉 |
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
|
②因 就地作数灶 |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暴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
(填序号) |
③果群盗潜伏 焉 |
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
|
④悉为邻佑所 禽 |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
|
(2)请问"/"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3)用现代词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
(4)沈怀清"由巡检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这样快速升迁是偶然的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今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相关部门打算修葺徐渭故居青藤书屋,设计组在拟订植物造景方案时搜索到下文。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长物志卷二 花木
[明]文震亨 ①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 故帏箔 ② 映蔽,铃索护持 ③ ,非徒富贵客也 。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拔;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又如桃、李,不可植于庭除,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置药栏,最古。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腊梅,冬月最不可少。他如豆棚、菜圃,山家风味,固自不恶。 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若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 。更有石磉 ④ 木柱,架缚精整者,愈入恶道。至于艺兰栽菊,古各有方。时取以课园丁,考职事,亦幽人之务也。志《花木第二》。
【注释】
①文震亨:文征明曾孙。文家对花木造园等颇有研究,文征明有两方印章一刻"辛夷馆"一刻"玉兰堂"。
②箔:帘子。
③铃索护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记;天宝初,宁王日侍,好声乐,风流蕴藉,诸王弗如也。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级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史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诸宫皆效之。
④磉:柱下的石墩。
(1)根据词句的结构和语境推敲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位置 疏密
②水 边石际
③ 艺兰栽菊
④ 课园丁,考职事
(2)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
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若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
(3)结合注释,推测文中画波浪线句作者的未尽之意,补写于横线上。
故帏箔映蔽,铃索护持,非徒富贵容也,亦是 。
(4)关于花木种植,此文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可供设计组学习?仿照示例归纳。
种植的数量、 、 、 。
(5)青藤书屋如果遵循文震亨的审美观修葺,会出现类似《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中的花木景观吗?请结合诗、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 ①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