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 ,犭婴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犭婴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注释]①奥:深处。   ②殴躏:殴打、践踏
解释下列划线字。
犭婴弗得自致也(      )   婴悉移至窟中(       )
给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三处)
猿 善 援 犭婴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这则短文有何讽刺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鸣珮环

B.

帝感其知不如徐公美

C.

其日中如探汤 其家穿井

D.

孰为汝多乎 人从太守游而乐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

【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

【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

【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

【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③迨(dài):及,到。④徂(cú)往,到。⑤异馥:特别的香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可爱者甚蕃______

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

③ 过而不问之秋______

④ 亭亭独立______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B.

乃复蒂下生蓬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

荷叶之清香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

摘而藏之 人木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4)填空。

两文同写莲,《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芙蕖》写莲的“______”“______”“______”“可用”,由莲的观赏价值写到______价值。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晏子曰:“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遂不复见。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末期齐国名相。②施:施恩惠。此指赏赐。诛:指刑罚。③暴:损害。④进:进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⑥屏(bǐng):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斩时所垫的砧板。斧锧,这里是斩首的意思。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乃下令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

闻寡人之耳者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C.

故世不逆其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D.

故民不疾其劳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

(4)写出【甲】文中齐国大治在国外有所表现的句子。

(5)【甲】【乙】两文都是君臣间的言论,齐威王______,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吴王表面虚心,却并未接受晏子______的思想。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达官显贵

B.

洛阳纸贵

C.

物以稀为贵

D.

春雨贵如油

(2) 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

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 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