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晋〕 皇甫谧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录毕,送之。              ③以为痴。                     ④辄进叔母任氏。                
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教有所

A.四支劲不能动 B.未稍降辞色
C.同舍生皆绮绣 D.不知其能千里而

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两个故事叙述两位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两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了解了宋濂自幼好学,读《晋书·皇甫谧传》我们知道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结合上文说说你更喜欢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义田记》,完成第后面的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平生施与 ( )②食 ( )
有志于是矣( )④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既而西帅②及 B.①其所入②衾拥覆
C.①终其志②择其善者从之 D.①此大较也②常蹲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翻译句子。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刻舟求剑》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楚人有涉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遽契其舟()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剑不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拔山倒树而来 C.而忘操之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下列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文章借助议论的方式嘲笑了楚人的愚蠢,你能说出楚人的愚蠢之处吗?

阅读《疑人窃履》一文,完成后面的题。(12 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②而以窃履进()
③见其履在楚人之足()④遂与之绝()
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2处停顿。
昔 楚 人 有 宿 于 其 友 之 家 者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使楚》)
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阅读《幽王击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周宅酆、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葆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而笑。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皆因无寇而反。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①周宅酆、镐:西周的都城在酆、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为葆于大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⑤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幽王与诸侯( )②鼓其上( )
③因击鼓( )④皆因无寇而(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诸侯之兵皆至

A.至之市(《郑人买履》) B.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幽 王 欲 褒 姒 之 笑 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而笑。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好戴高帽
喜人面谀俗称“好戴高帽”。有京官将赴任之巴陵者,往辞其师。师诫之曰:“地方官为之不易也,慎之。” 其人曰:“学生已备高帽一百,诣尊长,遇同仁辄遍送之,不吝也。当不使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素以正直立身,岂可谀人如此!”其人曰:“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师颔其首曰:“诚哉,斯言!”其人还,自语曰:“吾备高帽一百,未赠已损一顶。”
【注释】①谀:奉承。②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颔首:点头。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喜人谀( )②以正直立身( )
尊长 ( )④师之曰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有京官将赴任巴陵者”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习辞者也 B.是吾剑所从坠 C.楚王闻 D.至

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一处)(1分)
吾 辈 素 以 正 直 立 身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京官说“未赠已损一顶”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披露了人性的什么弱点?(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