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 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A.

西学东渐的影响

B.

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

学者的时代担当

D.

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 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 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A.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

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

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