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
|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
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 |
开始于 |
| 革命方式的变化 |
甲 |
| 革命道路的变化 |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 中央领导的变化 |
乙 |
A. 秋收起义、八七会议B. 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D. 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下图为《重庆日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大汉四川军政府视结辫为落后象征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俗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辛亥革命以排满兴汉为革命根本目的
|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后来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厥功甚伟”。下列对“厥功甚伟”的阐释最确切的是()
| A.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
| B.为戊戌变法创造了理论依据 |
|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条件 |
| D.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
近代某位思想家在阐释自己著书意图时说:“故博证往籍,发明__________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籍口。”__________处应为()
| A.西洋 | B.孔子 | C.新学 | D.戊戌 |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 A.主张全盘西化 |
|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
|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