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第三十条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材料二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三 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四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胡元坤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变化。
(2)材料一、三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对农业有什么调整?
(3)依据上述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材料二重商主义约产生于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没落,支配了西方经济主流话语近300余年。彼时,西欧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集权、拥护国家干预主义和殖民主义,为经济掠夺进行辩护的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兴起。
——摘编自《重商主义支配欧洲300年》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引自《邓小平南方讲话》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分别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并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因
(2)有观点认为,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都相继没落。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上述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5)从以上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你有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他在那个时代中的非凡表现,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二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1)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拿破仑为什么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6分)
(2)材料二中“阴谋”是指什么? 为何当时“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人大都由当事双方或者几方经过相互协商和妥协让步来解决。这样,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开始,经过深厚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一种务实与妥协的传统。在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务实与妥协的传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英国近代民主政治沿着一种渐进的模式不断发展,并且成为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仿效的模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与妥协》
(1)结合英国代议制的形成过程,指出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9分)
(2)这种妥协对英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7分)

(16分)历史
请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