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生活
(1)我上小学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说起来很遥远,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2)先说打架。我生性是外温内热,平常少言寡语,对看不惯的事便要说便要骂,憋急了还会动拳头——一次姐姐被同学欺了,我不顾一切就去和他打架,谁赢谁输已经记不得了,甚至和我打架的同学叫什么名字也忘记了,只是后面的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有人把我们打架的事报告给老师,和我同姓的老师把我叫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这还不算,他又用食指狠狠地在我头皮上锉,我头皮发胀发麻,疼得眼泪不住流了出来,可我没哭,更没有认错。
(3)再说逃学。夏天很热,太阳黄黄地晃眼,我就逃学,去稻田里掏螃蟹。那时候田里螃蟹很多,田埂边有蟹洞,只要看洞口的泥土颜色是不是新鲜就知道里面有没有螃蟹了,我钓鱼不行,掏螃蟹还是很得手的,没用多少时间,就掏了一串,怕也有十几只吧,然后就摆渡过了四叉河,走一个多小时,到泰南镇上玩,中午没饭吃,当然也不可能有零花钱,就拿一串螃蟹换两个烧饼,算是午餐。这事父母不知道,还以为我上学读书了,后来校长家访告了状,不过,父母并没有责备我,连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念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很好。
(4)偷书看也是在小学的事。因为家贫,除了学校发的两本书,连一张纸片都没有,而我家的邻居是个地主,老太太嘴巴很啰嗦,老头比较严肃,却有一点书生气,他们的两个儿子是村里仅有的读书人,家里就有不少的古书,我在他家玩耍时看见,出于好奇,就拿(偷)了一本《列国志演义》回家看,小学的我居然也把这本书生吞活剥地啃完了,而且啃得津津有味,其实这也是我生平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是从看这本书开始的。
(5)有了第一次偷书看的“乐趣”,后面就一发而不可收了。那时的农家孩子是不可能不干活的,我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出门,主要是挑草沤肥什么的,所以也不可能在家里看书,晚上是早早就睡觉的,因为连煤油灯也是要节省了用的,可是对偷来的书又急不可耐地想看,便动了个坏主意——我的课桌很破很旧,桌面蛀蚀不堪,我就用小刀剐了一个洞,是上课时装着听课的样子,实际上在偷偷地看书,所幸的是老师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也没有哪个同学打小报告。于是我在邻居家偷了一本看完了还回去,然后再偷一本——始终只拿一本,所以老先生一直没有发觉……
(6)小学的生活无疑是贫苦而单纯的,但并不觉得乏味,即便穷,也过得无忧无虑,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一次父亲给人家装豆饼(做肥料),我剥了一块啃了吃,那个香啊,至今还在口舌盘旋……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第四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生吞活剥:
②津津有味: 本文围绕“我的小学”生活,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写?请加以概括。
第三段写到作者小时候逃学去掏螃蟹,家长为什么没有责备他?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为什么“既好笑”,“又有些心酸?”
本文写到作者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列国志演义》引发了他的文学爱好。你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吗?书名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记得它?
作品名:
记得的原因:
在回忆小时候的几件事里,重点写了“偷”书看书这件事。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偷”书看了,假如作者此时来到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基因组测序:全面了解胡萝卜
①曾有人预言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不是大数据,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基因组测序。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生物的本源,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对生命进行“改造”。甚至可以说,这项技术将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老病死。
②胡萝卜和生菜、芹菜属于植物中的一大类,但它质脆味美,更受大部分家庭主妇青睐。胡萝卜栽培广泛,其根部富含营养物质,如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等,是世界各国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菲利普•西蒙和他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对30余种胡萝卜样品的基因测序,绘制出了胡萝卜基因组序列草图。这很可能是迄今最完整的蔬菜基因组序列草图,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站上。
④菲利普•西蒙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一根胡萝卜的DNA组装了一个高质量的参照基因组,确认了胡萝卜共有32113个基因,其中有10530个基因是胡萝卜特有的。而后,他们对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内的35个不同品种的胡萝卜样品和亚种进行了测序。研究人员称,这一研究不仅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了解胡萝卜的所有营养物质和组成成分,而且阐明了胡萝卜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他们把胡萝卜的基因组序列和其他植物进行了比较,来确认在进化道路上,胡萝卜的祖先究竟是何时与葡萄、猕猴桃以及西红柿“分道扬镳”的。
⑤此外,他们在胡萝卜根部发现了一个负责积累维生素A前体的基因,正是这个基因让胡萝卜积累起特别多的β胡萝卜素。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为改善胡萝卜和其他农作物的营养价值提供了可能,不仅能够帮助胡萝卜育种者改善胡萝卜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未来还有望让其他农作物具备胡萝卜的“特长”,使口味更好,更有营养。
(选自2016年5月12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请写出第②段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2)胡萝卜基因组测序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哪些价值?请分项列出。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哪一项有错误?
A.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可能是基因组测序,它甚至将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老病死。
B.胡萝卜栽培广泛、质脆味美、富含营养,是世界各国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胡萝卜有10530个特有基因,这些基因积累了大量的维生素A前体和β胡萝卜素。
D.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他作物也可能具有胡萝卜的“特长”。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大 印 象
刘建超
①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②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片上的人像放大绘到纸版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③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④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遗照,便找到大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象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用照片印象,可借技术工具帮助,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给故去的人画像,是晦气生意。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内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的优厚酬金,说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⑤老街有个环卫工人,大家都称他韦老头。他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圾。韦老头闲时,爱坐在大印象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店铺没开门,门上挂着一幅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俩酒窝,天啊,这是我妮子,是我妮子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铺拜了又拜。
⑥生意清闲的时候,大印象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趟,让他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他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画像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⑦那年冬天,流窜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没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盗窃嫌疑人,只是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曾想,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团伙头子竟然又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去关门,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住他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怎么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
⑧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警察冤枉人。被带到派出所后,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一张用血绘出来的画像,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倒在案桌前。
⑨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
⑩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1)浏览全文,依次概括有关大印象的四件事。
(2)体会第④节画线句“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在结构上的作用。
(3)本文第⑤节用较多笔墨写韦老头是否合适?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4)请将本文第③节和第⑩节对大印象的两处外貌描写与下面对于勒的两处外貌描写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描写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①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②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5)大印象把画像手艺做得精绝,南通人传承悠久的民间工艺,把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做到极致,南通仿真绣更是五度成为国礼。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
周国平
①计算机和无线传播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人类的生活。今天,几乎人人随身携带手机,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和转发海量信息,也发送自己对一切事情的主张和每一分钟的心情。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距今不久,却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了。
②我突然想,上帝也有它的互联网,就是大自然。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旺发达后,人们就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③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一直在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释迦牟尼、摩西、耶稣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宗教;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哲学;荷马、莎士比亚、李白、苏东坡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文学。
④天生万物,人是万物之灵。然而,人的灵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大自然的灵气的凝聚,它必须和万物保持天然的联系,那凝聚的灵气才不会飘散和枯竭。不在高原上、大海边、森林里住几个月,我们不会懂得什么是神圣。不曾独自一人在空旷处仰望星空,我们会误以为哲学只是晦涩的学术。因为看不见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草原,我们就常在富人的散发着铜臭的庭院里寻找美。
⑤你今天上网了吗?一个庸俗的问题。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如果你只是沉溺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在人类的互联网上,许多人是在用眼睛、耳朵、食指、无聊的好奇心和偷窥欲上网,接收到的是过眼烟云的新闻、八卦和凡人琐事。在大自然中,你的灵魂苏醒了,和天地万物交谈,你有了哲学家的头脑,你有了诗人的心灵,你的灵魂中充溢着造物主的感情。
⑥爱默生说:科学的动机原本是要拓展人类生活的空间,从而能够与世间万象心心相印,而现在却走上了相反的方向。他以博物学家为例打比方说:博物学家把蛇类和蜥蜴装进了他的药瓶,而科学也如此对待他,把他装进了一只瓶内。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然而,倘若我们用人类的互联网排挤掉上帝的互联网,其结果就是我们都被装进了一只瓶内﹣﹣也就是说,被装进了一只手机内。请想一想,不论手机里传播着多少信息,和大自然相比,它不是一只小小的瓶又是什么呢?
(选自《新读写》,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第③节末尾使用了句号,有人认为此处最好用省略号,你认为该使用哪一种标点符号?请简述理由。
(3)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文末画线句。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上帝的互联网”与“人类的互联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再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了?如果你只是沉湎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黎峨道中①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②初嫁女,
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
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铜、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3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
(1)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
(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3)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顺顺很奇怪。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了自己的理解。(请写出五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g,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关于情节 |
关于人物 |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
老马生活很贫苦 |
|
老马待人很 |
|
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 |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
①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②“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3)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
(4)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