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的小学生活
(1)我上小学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说起来很遥远,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2)先说打架。我生性是外温内热,平常少言寡语,对看不惯的事便要说便要骂,憋急了还会动拳头——一次姐姐被同学欺了,我不顾一切就去和他打架,谁赢谁输已经记不得了,甚至和我打架的同学叫什么名字也忘记了,只是后面的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有人把我们打架的事报告给老师,和我同姓的老师把我叫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这还不算,他又用食指狠狠地在我头皮上锉,我头皮发胀发麻,疼得眼泪不住流了出来,可我没哭,更没有认错。
(3)再说逃学。夏天很热,太阳黄黄地晃眼,我就逃学,去稻田里掏螃蟹。那时候田里螃蟹很多,田埂边有蟹洞,只要看洞口的泥土颜色是不是新鲜就知道里面有没有螃蟹了,我钓鱼不行,掏螃蟹还是很得手的,没用多少时间,就掏了一串,怕也有十几只吧,然后就摆渡过了四叉河,走一个多小时,到泰南镇上玩,中午没饭吃,当然也不可能有零花钱,就拿一串螃蟹换两个烧饼,算是午餐。这事父母不知道,还以为我上学读书了,后来校长家访告了状,不过,父母并没有责备我,连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念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很好。
(4)偷书看也是在小学的事。因为家贫,除了学校发的两本书,连一张纸片都没有,而我家的邻居是个地主,老太太嘴巴很啰嗦,老头比较严肃,却有一点书生气,他们的两个儿子是村里仅有的读书人,家里就有不少的古书,我在他家玩耍时看见,出于好奇,就拿(偷)了一本《列国志演义》回家看,小学的我居然也把这本书生吞活剥地啃完了,而且啃得津津有味,其实这也是我生平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是从看这本书开始的。
(5)有了第一次偷书看的“乐趣”,后面就一发而不可收了。那时的农家孩子是不可能不干活的,我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出门,主要是挑草沤肥什么的,所以也不可能在家里看书,晚上是早早就睡觉的,因为连煤油灯也是要节省了用的,可是对偷来的书又急不可耐地想看,便动了个坏主意——我的课桌很破很旧,桌面蛀蚀不堪,我就用小刀剐了一个洞,是上课时装着听课的样子,实际上在偷偷地看书,所幸的是老师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也没有哪个同学打小报告。于是我在邻居家偷了一本看完了还回去,然后再偷一本——始终只拿一本,所以老先生一直没有发觉……
(6)小学的生活无疑是贫苦而单纯的,但并不觉得乏味,即便穷,也过得无忧无虑,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一次父亲给人家装豆饼(做肥料),我剥了一块啃了吃,那个香啊,至今还在口舌盘旋……
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第四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生吞活剥:                                                                              
②津津有味:                                                                              
本文围绕“我的小学”生活,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写?请加以概括。
                                                                                       
                                                                                       
第三段写到作者小时候逃学去掏螃蟹,家长为什么没有责备他?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为什么“既好笑”,“又有些心酸?”
                                                                                          
                                                                                          
                                                                                          
本文写到作者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列国志演义》引发了他的文学爱好。你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吗?书名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记得它?
作品名:                                                                                 
记得的原因:                                                                              
                                                                                          
在回忆小时候的几件事里,重点写了“偷”书看书这件事。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偷”书看了,假如作者此时来到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
矿泉水与纯净水
水在人体中起到传送养分,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水不但输送体内物质,还与生物大分子共同完成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天然矿泉水是一种矿产资源,源于地下水天然露头和经人工开发深层循环的地下水,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天然、营养、纯净、卫生。矿物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长期饮用能补足身体营养,对于增强肌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肿瘤、防治高血压以及对痛风和风湿性疾病也有食疗作用.矿泉水属微碱性,适合人体生理特点,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滲透压和碱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疲劳恢复等。
天然矿泉水有两种,一种是山中流出的地表水或浅层水,一种是地下涌出来的水。山泉水一般远离人群,较少污染,也含有一定的矿物质,但其中的特征组分、含量达不到矿来水界哏捎标要求,故而不能称其为矿泉水。
纯净水一般以自来水为原水,采用反渗透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树脂等组合水处理工艺,达到饮用纯净水的标准,包括蒸馏水、太空水。但是纯净水在生产中除去有害的有机物和细菌的同时,也除去了对人体健康有益和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失去了饮用水的营养价值,仅能解渴而已。
国内外专家认为,纯净水、矿物质水、蒸馏水、太空水、天然饮用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水”,真正的“健康水”很难人工制造,因此,锶型天然健康矿泉水被视为水中珍品,列为首选饮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人类疾病的80%,死亡的33%和癌症的80%是因饮水不洁及无营养引起的。研究表明,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中都含有锶。缺锶,客易引发多种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动脉硬化、结石、关节炎、大脑迟钝、容貌衰老等。
我国GB8537-1995标准规定:锶含量大于0.2毫克/升为锶矿泉水。锶主要有促进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功能,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内钠过多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而锶却能减少人体对钠的吸收,预防“三高”和心血管疾病。
如今,市场上卖的纯净水虽能解渴,但从营养的角度看,与矿泉水根本无法相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饮用矿泉水。
(摘自 2014年11月10日《湖北日报》,有删改)
下列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天然矿泉水的益处 B.天然矿泉水的种类
C.纯净水的生产工艺 D.锶型天然矿泉水的功效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除了帮助输送人体内物质,还与生物大分子共同完成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B.微酸性的矿泉水适合人体生理特点,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和碱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C.纯净水一般以自来水为原水,采用组合水处理工艺,达到饮用纯净水的标准。
D.微量元素锶能减少人体对钠的吸收,从而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人物的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琳琅满目的饮用水货架前,小明有点犯难。经过仔细挑选,他最后选择了标有“天然矿泉水”的某品牌矿泉水。
B.山中小道上,珊珊拦住正要用水瓶装山泉水的弟弟说:“这种山泉水还不能称为矿泉水,也不知道是否卫生,最好还是不喝了吧!”
C.妈妈认为纯净水经过了层层过滤,更加干净、卫生,于是只用纯净水给家人煮饭吃。
D.丹丹指着某品牌矿泉水瓶对奶奶说:“奶奶,您看,这种矿泉水里含有锶,对预防您的高血压有好处,您就买这种水吧!”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①她本来就是一个寡言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春季开学以来,同学们发现她越发沉默了,像是一个闷葫芦。她原本还不算差的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做错三遍;许多同学开始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排挤她。
②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她向老师要求把座位挪到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觉得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不相干的,她的心在窗外的世界里:A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南来的燕子们在树间做了窠,每天啁啾地唱和着,嬉戏着;树下几株细弱的小草在春风中微微摆动……她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
③B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不久,燕子开始南迁,只剩下树下枯黄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地抖着。望着眼前这个黯淡的世界,她哭了。
④秋天开学的时候,班级里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做班主任。老师姓徐,长得很漂亮,同学们非常喜欢她,都愿意在课间时跟她谈天说地。她也喜欢徐老师,但是她不敢上前。徐老师的目光几次落在她脸上,她都躲闪着避开了。有一天,徐老师在语文活动课上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那里。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板擦落在她的桌上时,她先是一惊,接着就愣在那里。同学们欢呼着要她唱歌,她不肯唱,也唱不出来。同学们不依不饶,使劲鼓掌催促她,徐老师也走过来鼓励她。她涨红了脸,望着徐老师,眼里竟噙满泪水。徐老师就说,既然不想唱歌,就罚写一篇作文吧,明天交上来。课后,徐老师还特意对她说,只要用心写,写多少都行。
⑤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她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忙于生计,很少能够照顾到她,只有每天晚上父女间的几句简单交流能让她感到安慰。然而就在春天,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⑥第二天,徐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徐老师却只字来提。那天,徐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⑦从那天起,她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逐渐开朗起来,而且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都愿意与她交往了。学期结束时,她还做了班长呢。
⑧几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要在春天来临时,摇曳它细弱的身躯,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为春天增加一抹生机!
⑨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徐老师在她的那篇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选文②③段A、B两处景物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A处:
B处:
语文活动课上,当同学们和老师让“她”唱歌时,“她”为什么“涨红了脸”?
有人说选文中的徐老师是一位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好老师,你同意吗?请结合选文中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徐老师给“她”作文写的批语“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给人一架梯子
①上大学时校园里有一片柿林,柿子成熟时,又大又甜的柿子沉甸甸地把树枝都压弯了,诱得我们总想寻个机会偷偷摘几个解馋。但学校明确规定: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严禁私自进入园内践踏花草、采摘果实,若违规将给予处分,并记入学生档案。这样我们只能望柿兴叹了。
②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周末的夜晚,上完自习课后,整个教学楼熄灯了。我们三个舍友想,柿林的管理人员应该回家了,我们可以乘机偷柿子解馋。很快我们找来了手电筒,明确了分工:一人在园外负责看人,一人上树摘柿子,一人在树下接。不到一刻功夫我们的包里已装满了柿子。突然放风的舍友喊道:“快下来,管理人员来了,快撤!”
③树上的舍友慌了,急忙从树上往下滑,然而已经迟了。守柿林的老者已经打着手电走到树下,树上的同学吓得不敢下来。老者缓缓地把手电照在树上,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下,当心别摔着!想吃柿子说一声,晚上摘柿子多危险,下来吧,别慌。等着我去给你拿架梯子。”老者很快拿来了梯子搭在树上,舍友踩着梯子稳当地下了树。
④我们规规矩矩站在树下等着他的盘问,心都提到嗓门上了。毕业关头,在这个以纪律严格而著称的学校,违反校规无异于自毁前程。
⑤更糟糕的是校公安处的两个值勤人员听到声音后拿着电筒也赶了过来。一个拿出违规学生登记本,一个严肃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人在偷柿子?哪个系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老者抢在我们前面说道:“今晚闲着想吃柿子,就叫了三个刚下自习的学生帮我摘几个尝尝。”
⑥ “不可能吧?摘几个柿子用得着几个包吗?肯定是你有私心,想拿到校外去卖。”值勤的人不容置疑地说。“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啊!”老者平静地说。我们 a 帮老者圆谎。值勤的人悻悻然走了。
⑦老者说:“孩子,回去吧,以后可别犯错误,前途要紧!”
⑧那天晚上我们在 b 中度过了一夜,总担心值勤的人会来调查。
⑨后来,我们在校园里再没见到老者的身影,听说老者被学校辞退了,回到了他那贫困的农村老家,原因是他私自在夜里偷学校的柿子到外面卖。那年7月我们怀着自责的心情顺利毕业了。但直到现在,老者的那句话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别着急,慢慢下,当心别摔着!”这充满温情关怀的话既维护了我们的尊严又揭穿了我们的浅薄。
⑩现在,每当我身边一些涉世不深的同事偶尔犯错误时,我就会想起老者,想起那个不寻常的月夜。
11于是我也会不露声色地给这些稚嫩的心灵一架梯子,让他们从错误的泥沼里抬头走出来。因为他们和当初的我们一样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联系上下文,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空白处。(填字母即可)

A.六神无主 B.异口同声 C.忐忑不安 D.七嘴八舌

a: b:
第④段画线句能否删掉,为什么?
第⑤段中写执勤人员的话一连用了四个问句,有何作用?
如何理解本文题目“给人一架梯子”的含义
有人说文中的老者身为管理人员对“偷柿子”的行为包庇,这是一种放纵,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

课外现代文阅读
奔跑之梦
仲达明
那个小城,因为她而著名。
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打字员。每天,人们都会看到她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上班下班。她的儿子已上高中,成绩优异。
这个男孩,也是从她那儿,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奔跑的梦想。
上学之前,世界在他眼里,是高低起伏、不太平坦的。因为,他看到母亲走路时,总是倾斜着身子。那时,他还不知道,母亲生来就患有腿疾。
他上了小学时,有的同学跟在他身后,用不堪的词语侮辱他的母亲,他认为,那是母亲给他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回到家里,他沉默不语。母亲问了多遍,他哭了,最终还是没有说。
晚上,母亲走到他的床边,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妈妈也曾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让我对生活彻底绝望。但是我现在不这么想了,我有一个优秀的儿子,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他趴在母亲的怀里,哭得很伤心。
她告诉他,她面对的嘲笑比他多得多。为了自食其力,她在书店买书时,营业员给她白眼;走进电脑培训学校,同一期学员对她侧目;去学校应聘,一同参加应聘的人对她不屑一顾……可她,就是在这些冷脸和鄙视中学会了坚强。她打字比别人快,排出的版式比别人漂亮,她的缺陷,也成了一个打字员的长项——善于坐着工作。最后,她说,当一个人有了奔跑的梦想,就没有人能阻止她前进的脚步。
他很感动,但仍然无法从被同学嘲笑的阴影里走出来。
一天晚上,吃饭时,妈妈征求全家人意见:全市要举行一个打字比赛,一等奖奖金一千块,你们说我参不参加?
参加!为什么不参加?父亲说。倒不是因为一千块钱,而是要证明你自己。对不对,儿子?
他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不说话。他怕最后落败的母亲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母亲还是参加了。
决赛那天,母亲和其他各行各业20余名打字高手在电脑面前一字排开,当前面的投影上出现一篇文章,裁判哨声发出以后,各人就迅速地敲起键盘。
借着转播画面,他看到母亲第一个举起手来: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她打完并排好版,仅仅用了一分半钟。
母亲毫无争议地成了第一名,领回了那一千元奖金。一下子,母亲成了小城的名人。
那个晚上,全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吃着母亲买回的点心,忽然,他说,妈,我想看看你的手。
母亲把手伸到他的面前,他拿着那又瘦削的手,发现她的手指头很特别,指尖上有一个个发着黄光的、厚厚的老茧。他终于忍不住,抱着母亲的手哭了起来。
他当然也不知道,他母亲之所以获得那个奖项,是因为母亲说服了市残联的领导,并以赞助一千元为条件,请求在全市范围举办一届打字比赛。
母亲和父亲商量好,等他上了大学之后再告诉他。
毫不知情的他却从母亲身上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成为那个小城几十年来唯一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父母郑重地把他叫到身边,告诉她母亲那次获奖的秘密。并告诉他:没有人是全能的,就算是腿部有残疾的母亲,也有别人比不了的长项。因为她有奔跑的梦想,她奔跑,不是用脚,而是用十个手指;她奔跑着的道路,是小小的键盘。
几年后,他把积攒下来的几万元捐给家乡,在他家附近的十字路口,建起一座雕塑,名为《奔跑的梦想》,造型为在空中舞动的一双手。
从此,那个城市也被人们称为“梦想之都”。
(摘自《感悟》2011年第7期)
随着事情的发展,“他”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事件
同学言语
侮辱母亲
母亲说出
自身经历
母亲参加
比赛获奖
感情
(1)
(2)
(3)

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
母亲把手伸到他的面前,他拿着那又瘦削的手,发现她的手指头很特别,指尖上有一个个发着黄光的、厚厚的老茧
文中“他”以“奔跑的梦想”来命名雕塑,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奔跑的梦想”的含义。
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打字员。”中“极其普通”“ 不起眼”与她伟大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更突出这位母亲的可敬。
B.母亲说服市残联的领导,并以赞助一千元为条件,请求在全市范围举办一届打字比赛,是为了参加比赛用自己的成功激励儿子。
C.文中母亲把自己遭受到嘲笑的经历告诉儿子是希望得到儿子的同情和理解。
D.文章首尾呼应,“这个男孩,也是从她那儿,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奔跑的梦想。”一句总领下文。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有改动)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