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总分22分)
材料一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1)材料中“②轻视阶段”是从哪一事件开始的?这一事件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
(2)美国在各阶段对中国的看法不同,请在第④和第⑥阶段中说明看法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我走下首次抵达北京的飞机舷梯,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当时世界把两个人的握手称之为“世纪之握”。对此,周总理也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摘自《谈判大师周恩来》
(3)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请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情况,指出“门打开”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
阅读下面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王,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觐见国王,而国王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海地岛)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摘自《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认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摘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四: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材料五: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使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请回答: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3)材料四中“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行”分别是由谁完成的?
(4)如何理解材料四中“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和材料五中“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国际交往中代表了一个国家。进入20世纪后,中华大地政权不断更迭,国歌也几度易换。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金瓯”指国土),承天铸,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颐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⑴材料一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首国歌反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追赶世界潮流,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2)“东亚开化中华早”。试从现代化角度列举两例中华“早”的史实。
(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试从政治、经济角度说明当时所呈现的新气象。
材料三 下图是《义勇军进行曲》(节选),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人民发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呼声。
(4)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发出这一呼声的原因。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材料四 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出面,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会议室,召开了一次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座谈会。会上,关于国歌的讨论非常热烈。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歌词;有人认为可暂用作国歌;有人则认为应该完整性地保留作为国歌。最终,大家觉得完整保留为好。从此,田汉与聂耳的不朽之作《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新中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5)你认为原封不动地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在新时代下,你怎样理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1月27日下午14点30分在漫天大雪和哀鸣的火车汽笛声中,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元首及代表齐聚波兰,与部分年迈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一起出席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
——新浪网
材料二: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有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观,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奥斯威辛集中营为什么是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2)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举行解放纪念活动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