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历史研究拒绝情绪。必须严格区分列强的军事侵略、政治特权、殖民掠夺和外资企业合法或正当的经济活动。对老态龙钟的中国说来,外资企业的活动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因素,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是有利的。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带来了新经济、新知识、新人才。
民族主义主要显示在国家和民族关系中。国际上流行甚广的“冲击——反应”理论和“依附”理论在中国都有很深的影响。前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西方文化冲击下作出的种种反应。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解释对中国社会内部蕴含的推动变革的因素重视不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个批评其实是对这个理论的了解不够全面。不管怎样,有一条是肯定无疑的:外部势力的冲击是推动19、20世纪中国变迁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而后果则是正面、负面交错,不能一概而论。                                             
——摘编自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依据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评述上述材料中关于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影响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两伊战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比,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这个变革加快的时代,传统必须苦苦挣扎才会得以生存。因而使得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既让未来的几代人难以辨别,也让亲身经历这些变革的人们感到茫然。科学推动了变革,激励了新技术,重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全球人口的无情增长连战争都没有使之中断,对世界的资源造成了压力。但是,相比于人口增长,盘旋上升的欲望一即所谓的消费主义,渴望丰富的物质生活,急于享受经济增长的回报——更使得人们对地球的开发愈发心狠手辣。
人们禁不住认为20世纪是一个悖论的世纪。挫败的希望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进步。未受控制的变革致使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乌托邦滋生了道德沦丧、自杀和犯罪。民主的世纪也是独裁者的世纪。战争的世纪也是和平主义的世纪。年轻人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影响力,但是世界上却出现了庞大的老人群体需要照顾。虽然赋权于年轻人,但掌权的却是老年人。全球化打破了一些国家和社会的框框,但却鼓励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恢复历史的认同。科技和世俗主义的兴起恢复了宗教信仰。最后,正如我们将在最后一章看到的那样,20世纪也叫做生态的世纪,但对自然界却极具破坏性。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
评述材料中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它们揭出了革命与改良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改良派在甲午战争之后跃登历史舞台,其思想渊源和斗争趋向,是由战前30余年的改革思潮发展而来,也是对洋务派的批判和发展而来。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历史并没有一边倒,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使张謇所说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成为社会意识,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
以下层为主体的民变如千波万澜,起伏与南北各地,它以动乱的形式为革命开创了社会环境。新政以自我挽救为动机,但当它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它又变成了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命符,在革命和改良的对峙中,下层群众作出了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材料三
记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革命,可能立宪派会怎么怎么样……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汪荣祖:假如是猜测性的,你可以说会更好,也可以说更坏。当时主张革命的人说把清朝腐败政权一直维持下去,中国就有可能亡国。但你也可以说,假如没有辛亥革命,清朝迟早要改革,但是速度要慢一点,这样稳妥地发展。但我觉得我们对西方的很多概念是有些误解,以为一定没有皇帝才有民主。那英国有皇帝,日本也有皇帝都可以民主的,这个并不影响的。当然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了,它的重要性就是建立了民国,它终结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帝制,它确实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你说的必然、偶然是在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是有地,但是在大势所趋当中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太多了,假如当初的满清能够更满足一点立宪派,我想情况会不一样。
——摘编自汪荣组《革命史最猛的一剂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是必然的结果”这一问题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三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五 该图为毕加索的名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三,格老秀斯和《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主张或态度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的直接原因。
它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幅名画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绝大多数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为什么“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