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①师之。时②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③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④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注释】①翕然:一致。②时:即杨时。③赴告:报丧。④游酢:人名,北宋文人。
(选自《宋史·杨时传》)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走送之(跑) | B.致书以观(得到) |
C.翕然师之(老师) | D.以书赴告同学者(信)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于藏书之家 见颢于颍昌
B.乡之先达 于熙、元之际
C.俟其欣悦 其归也
D.致书以观 以书赴告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甲乙两文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 迨 :至,到。)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患记问不若人:④众兄弟既成诵:下列句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稍稍宾客其父 |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C.父利其然也 | D.咏其文,思其义 |
下列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迨能倍诵乃止 蒙乃始就学 | B.未尝识书具温公尝言 |
C.或中夜不寝时 或以钱币乞之 | D.借旁近与之卒之为众人 |
翻译句子
①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试分析【甲】文中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并请谈谈【乙】文中司马光最终“所得多矣”给你学习上的两点的启示。
车生者,家不中资,而耽饮,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一夜睡醒,转侧间,似有人共卧者,摸之,则茸茸有物;烛之,狐也。半夜,狐欠伸。启覆视之,儒冠之俊人也。起拜榻前,谢不杀之恩。生曰:“卿我鲍叔也。如不见疑,卿可常临。”狐诺之。抵夕,果至,促膝欢饮。狐曰:“屡叨艮酝,当为君少谋酒资。”明夕,来告曰:“去此东南七里,道侧有遗金,可早取之。”诘旦而往,果得二金。异日,谓生曰:“市上荞价廉,此奇货可居。”从之,收养四十余石。人咸非笑之。未几,大旱,禾豆尽枯,惟荞可种。售种,息十倍。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亩。(蒲松龄《聊斋志异》)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2分)
(1)烛之,狐也 (2) 屡叨艮酝,当为君少谋酒资。翻译下面句子。
车生者,家不中资,而耽饮,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为了报答车生的不杀之恩,狐狸做了哪几件事?
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友》,请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 B.才美不外见 | C.其真无马邪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
翻译下面句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余闻之也久。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1)忽啼求之()(2)邑人奇之()
(3)稍稍宾客其父()(4)每以天下为己任()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试比较方仲永与范仲淹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下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面画线的字。
①录毕,走送之②同舍生皆被绮绣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余之从师也 |
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从第一段看,作者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