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飞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⑤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即使“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请联系全文,抓住本质特征,给“黑匣子”下一个定义。
黑匣子是一个安装在飞机上,用以
的金属盒子。文中第⑤段写道“‘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飞机失事后,“黑匣子”不易被破坏,又易于寻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述。
【资料链接】
2011年11月7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前路乡南田村附近的竹山林场,一架飞机坠落后爆炸,有关方面正在对飞机失事前30分钟黑匣子记录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分析。看到电视报道后一个同学不解地问:黑匣子那么聪明吗?它怎么能预知半小时后飞机要失事了,就事先及时记录下了讲话声音和数据?请你根据文章的介绍,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这个同学的疑问。
晒月亮
池莉
①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个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到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我曾经好几次听见父母们教导幼儿背诵这首唐诗。这首诗歌我也记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疯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②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真正的美丽决不随着时间线性移动。美丽是不老的。
③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相貌还没有彻底脱去男孩子的稚气,谈吐却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前行。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污染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朱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院不少,觉得哪座寺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秘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④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散步。月光下,看风中低语的古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穴,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
⑤月光下,看细细的茸毛在皮肤上悄悄生长,皮肤的质感因此变得柔和而华丽;看身体的条条曲线向着灵魂蜿蜒,欲念因此变得清晰;看你的眼睛里面有我的眼睛;看你的笑意包含着我的笑意;看你的心情覆盖了我的心情;什么都看得见。朋友们和我自已,在这一段时间里,都变得很透明和很简单。不思不想,无忧无虑。所有的牙齿,都曾经被烟垢污染,不记得何时有过今夜的灿烂。一笑,就有月光闪烁。这月光注定会温暖日后漫长的生活。
⑥这就是兴福寺的月亮!
⑦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惟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它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有兴福寺的院墙作为我们获得某种特定感受的保障。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是我们的月亮。因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
⑧我在新疆遇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沙漠。那种月亮像是假的,你就是无法把它当真。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那种月亮更适合失恋少女、行吟诗人、野外科技工作者和深受声名富贵所累的成功者,不是我。而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的等待就已经在悄悄蔓延。我会耐心地等待再一次的缘分和机会,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请分析其含义。
第⑤段中连续运用了“看”字,请分析其妙处。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笔下的兴福寺的特点。
简要分析第⑧段的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我说,你听
木铃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⑫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⑬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⑭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⑮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⑯“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⑰“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⑱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阅读苏沧桑的《树知道》,回答后面小题。(共14分)
①月亮升起时,远山如一张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悄然隐退。山下,娘家花园里那棵丹桂开花了,娘家的月色也就香了。
②披着一身幽香的月色,我们坐在一地花影里。母亲突然说,看,树上是不是鸟?
③我踮起脚尖,却看不真切,便脱了鞋,爬到凳上看。真的!两只很小很小的鸟儿,交颈依偎在桂花枝上,头顶特别白,身子像是粉红色。遂想起一句诗来:“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绿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心中砰然而动。想让母亲也看看,便轻轻将桂花枝往下扳了一扳。不料,鸟儿惊醒了,“扑啦”一声飞向园外,消失在黑憧憧的树影里。母亲嗔怪我惊动了它们。父亲闻声从房里出来说,没关系,这些小鸟常来。
④这倒也是,娘家的花园是蝴蝶、蜜蜂和鸟儿的天堂。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儿总在不停地变幻着一幅幅隽永的画卷。未进园门,紫薇已在墙头颌首含笑。蔷薇虬劲的枝干狂草般游走在铁栏杆间,柔嫩的花叶如饱蘸水墨的笔,在白色粉墙上尽情倾诉酝酿了一整个冬季的缠绵。推开咿呀作响的红铁门,依墙而立的文旦树涌来满眼绿意,三两棵被花儿和果实醉弯了腰的石榴树将你的视线引向花园深处。三三两两白梅、迎春、玉兰、栀子花、美人蕉,还有一丛丛自生自灭的晚饭花,在这片靠山傍水的天地间,尽享清风明月、阳光雨露,无不花繁叶茂。鱼儿们在水里游曳张望,成群的鸟儿高唱着四处飞奔,蝴蝶毫无防备地歇在你肩上。
⑤暮色四合的时候,我们将饭桌摆在桂树下。一阵微风拂过,几点桂雨飘在被轻轻夹起的小葱豆腐上,让人良久不忍动筷,怕惊落了这份芳香的诗意。这时,小狗都都突然在园门外大摇大摆地用前脚敲门,要求共进晚餐。打开门,它忽闪一下从你脚下钻到草坪里,先撒起欢来。
⑥闭上眼,感觉着这些旺盛而无拘无束的生命,我看见自己那颗蒙尘结痂的心冉冉盛放,一瓣比一瓣纯净,一瓣比一瓣透明。
⑦自然,就想起了杭州家里那些可怜的植物。
⑧它们刚来时,应该是喜欢这个家的。
⑨巴良木和发财树婷婷的身姿和青翠的叶子,衬着客厅洁白的沙发,在台灯的光晕里摇曳出幸福的绿影婆娑。
⑩素心兰是在花市里偶尔遇到的,虽然单薄,也没有要开花的样子,但喜欢她的名字,连着紫砂花盆带回来,放在小书房里。
⑪宝蓝色的瓜叶菊,含羞草和开着两朵极小的金色花朵的仙人掌,在黑白色调的卫生间里,平添生趣。三盆茉莉是我亲手种的。朋友送来了两盆君子兰和叫不出名的观叶植物。林林总总几十盆花木,葱笼热闹得像来了一群亲朋。
⑫可是,我没料到植物们并不喜欢这个临街的新家。它们姹紫嫣红了几个月,便日渐憔悴。花儿谢了,叶子发黄,接二连三往下掉,无论怎样抢救,仍一棵接着一棵慢慢枯萎了。
⑬继续买,更换,继续枯萎。
⑭家里留下的树的空白,很蜇人的眼,好像是一个个失去灵魂的生命。夜半起来,街灯透过窗纱照进空旷的客厅,恍然便能听到并不存在的绿色的叹息。与此同时,时常觉得身体的慵倦,皮肤的粗糙,心绪的迷乱,像那些树一样心力交瘁,却不知何故。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位乡里朋友,她一语道破天机:你们这些地方,空气里什么有毒的都有,连人浑身上下都冒着毒气,你们不知道,树知道啊!
⑮树知道,树不能说,不能挪,树只好死了。可人并不比它们幸运,也许还更可怜,明知生存面对的种种威胁何止空气里的毒素,却仍怀着侥幸的心理,给自己制造各种不能挪动的理由:想逃,逃往何处?若真有干净的去处,又如何割舍责任和爱的牵绊?
⑯只好躺在异乡的静夜里,细细怀想娘家的花园。心魂在梦里跋山涉水,奔向那个树喜欢、我也喜欢的地方。第①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怀?
第④自然段所写的娘家院子有何特点?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中杭州家里植物变化的过程,说说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阅读黄以华的《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小题。(共13分)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开头从“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
第③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末提到“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应该怎样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选自《青海湖》2014年第2期,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哪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 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
B.文章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它们只能选择手下留情。 |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
D.文章第④段通过梅花雨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流露出作者对哪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
E.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