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共8分)
①东亚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儒家文明,目前正处于反思及复兴的阶段。最近亚洲那些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正在重新审视汉字。目前,首份《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编制完成,808字三国通用。“中日韩越统一表意文字”正在形成统一标准。
②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使用汉字的历史都在千年之上,不仅自成系统,而且纷纷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汉字。日本创造了拼音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在应用时与汉字混合使用。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朝鲜半岛在十五世纪发明了“谚文”,但韩国的历史几乎全是汉字记录的。西汉末期汉字传入越南,官方在很长时期都使用汉字。之后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喃字”。越南文明最初是用汉字记载的,越南的古籍和喃字纪录等,也都是用正体汉字书写的。
③韩国和越南曾经挥别了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也有汉字废止运动,但从未停用过。废弃汉字,等于切断了历史,隔绝了传统文化,因此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传统价值观念。
④韩国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韩国与越南已经将学习汉字列入中小学的教材和必修课程。目前,日韩越都在增加汉字的使用数量。
⑤中国是汉字的创造者,也应该是汉字的继承者。中国大陆目前使用简体字,这是当时准备废除汉字之前的过渡手段。目前很多有识专家建议分批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还有专家和名人主张“识繁写简”。文字需要统一,单纯使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如何正确对待繁体字(正体字)的作用,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⑥计算机出现后,有些人预言中文将会成为活化石。但恰恰是计算机的出现,焕发了汉字的新生。各种汉字输入法使那些笔画复杂的汉字的输入变得简单快捷,繁简可以自由切换。
字的笔划越多,输入的速度越快,远超英文。仓颉当年造字的时候绝不会想到,汉字将成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全球化的宠儿。
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概括汉字对韩日越等国家产生过哪些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⑤⑥两段的内容及下面三则材料,探究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材料一】
汉字对推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日本媒体评论称:“现在即便丰田都在亏损,与汉字相关的产业却在赚钱。”日本旅游业基本靠中国人撑起半边天。韩国超过40%的商品输出对象是汉字文化圈,70%外国游客亦来自汉字文化圈。越南的外资中,汉字圈地区占到40%。
【材料二】
在韩国,上流社会的学者、尊长,仍以通晓中文、熟习汉字书法作为显赫家世的象征。在日本,对汉字的认知程度和书写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标尺。汉语在日本和越南已经成为第二外语,在韩国也有望成为第二外语。可见,汉字对提高相关地区的文化素养,增进文化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材料三】
日本有479所大学973个学院把“汉检”等级作为入学评价标准,名牌大学更是将考生拥有的“汉检”证书级别作为“人物评价”“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建议在招聘新职员时进行汉字考试,把《全国汉字能力验证考试》3级资格作为应聘条件,并根据资格证书的级别择优录取,并且规定,如果汉字达不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升职。看来,汉字为相关地区的入学、就业和升职提供优势也是显而易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改为“安塞腰鼓好啊!”好不好?为什么?
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下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课外语段练习。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
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
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
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0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段③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段④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读了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至少谈两点。

课内语段练习。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________,________,你会________。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选文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大量数据有何作用?
请在文中的画线处按顺序填人相应的内容
A.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B.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文中画波虚线的句子把30年说成是瞬间,这合适吗?为什么?
导致罗布泊的消逝这一悲剧的是人,你还能说出一、二例人类制造这类悲剧的其他事例吗?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的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沙漠)
第④段开头划线的“当然”、“也”、“无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加以解说。
第③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生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沦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方式。
如果把“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改成“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其效果有何不同?
文段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体会下列几个句子的作用。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